近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發布“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詞”評選結果,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月背采樣、量子科技、具身智能、混合現實、生物制造、近零碳、實景三維、微核糖核酸等科技名詞入選。
1.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指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一種理念與實踐。它不僅是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某一特定領域,而是通過技術的集成與創新,實現對傳統行業的全面賦能與重構。人工智能作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從技術層面來看,“人工智能+”強調人工智能與其他先進技術協同發展,如與物聯網、大模型、云計算等結合,形成綜合性的技術解決方案。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一政策導向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空間。“人工智能+”不僅將推動經濟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還將深刻促進科學研究突破,提升公共服務與醫療水平,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全面提升社會的效率與福祉,助力構建智能、可持續和包容的未來。
2. 低空經濟 (low-altitude economy)
一種新型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它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以有人或無人駕駛飛行、低空智聯網等技術組成的新質生產力與空域、市場等要素相互作用,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發展。其相關產品主要有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直升機、傳統固定翼飛機等,涉及市政管理、居民消費和工業應用等多種應用場景。2024年,從3月“低空經濟”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到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再到11月珠海航展上“低空經濟館”大放異彩。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技術創新層層突破,產業生態繁榮壯大,低空經濟從概念走向現實,從“空中飛”走向“落地用”,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
3. 月背采樣(lunar far-side sampling)
指通過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背面采集月壤、巖石等樣本,并將這些樣本通過返回艙或其他技術手段安全送回地球的科學活動。月球背面具有獨特的地質特征,蘊藏著豐富的科學信息,能夠為月球的形成、演化及其與太陽系其他天體的關系提供重要線索。2024年6月,嫦娥六號探測器成功實施了月背采樣任務,取回了1935.3克月壤樣品,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從月球背面采集樣本并返回地球的壯舉。這些珍貴的月背樣本,不僅可以填補月球背面研究的空白,還為揭示月球早期演化過程提供了關鍵數據,更為理解月球背面與正面地質差異開啟了新的視角。嫦娥六號探測任務的成功完成,展現了中國月球探測技術的領先地位,還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科學研究合作。
4. 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
一種基于物理實體進行感知和行動的智能系統。它通過智能體與環境的交互來獲取信息、理解問題、做出決策并執行行動,從而展現出智能行為和適應性。傳統的人工智能通常依賴于抽象的符號計算,而具身智能更強調通過物理身體的感知、運動以及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來實現認知。2024年,國內外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具身智能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成功推出了多款具身智能機器人,能夠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進行自主感知和決策。同時,具身智能在自動駕駛中的應用也得到了進一步深化,特別是在動態交通環境中的感知與決策能力顯著提升,無人駕駛汽車實現了城市級的應用落地。借助具身智能的多模態感知技術,手術機器人在復雜的醫療環境中實現了更加精準的判斷和操作。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具身智能將進一步推動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為未來智能化社會的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5. 量子科技(quantum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