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以“硅基覺醒,AI啟未來”為主題的聯想創投2024 CVC創投周活動正式開幕。
在本次創投周中,聯想創投以“AI基礎設施”“AI賦能知識勞動者”“AI重塑硬件惠及體力勞動者”“AI+交通戶外展區”四大AI主題展區為支點,全面展現聯想創投投資AI超過10年的科技成果。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創投集團總裁賀志強指出,智能算力和大模型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級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模型的發展把AI推到有史以來的新高度,硅基智能未來將會和碳基智能實現共存。聯想創投從成立第一天起就堅信人工智能必將引領未來的巨大產業變革,通過前瞻性的投資布局,聯想創投正積極構建一個以AI為核心的生態圈,推動硅基智能的發展,并促進各行業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
事實上,作為聯想集團三級研發體系中的重要一層,聯想創投始終堅持做聯想集團的科技瞭望塔,已在AI領域深耕超過10年,共投資超過50家AI相關企業,涉及機器人、算法、算力、數據、大模型等領域,并涵蓋自動駕駛、智能制造、智慧醫療等多個垂直行業。
同時,聯想創投堅定CVC2.0模式,踐行集團“AI for All”愿景,圍繞“端邊云網智”投資布局,共投資超過250家科技創業企業,包含100余家專精特新企業和20余家原始創新企業,并孵化出10多家子公司和創新業務,也是最短時間成為TOP 20的風險投資機構和頂尖的CVC之一。
此外,在本次創投周期間,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創投集團總裁賀志強還向「IPO早知道」分享了作為一家CVC、聯想創投的定位和思考,以及面對當下頗具挑戰的市場環境,其本人的一些理解和建議。
按照自己的節奏:把行研做透、把項目弄懂
Q:每年前三個月你們有個習慣是“不投項目、專注行研”,今年有沒有一些可以總結的“非共識”?
賀志強:我們每年都會有一些新的理解,但不是每一年都會有特別重大的方向改變,可能每隔一兩年會出現一個大的主題。比如2016年我們決定開始投產業互聯網、投AI 1.0、投智慧交通、投新能源汽車;2017、2018年我們判斷要開始投資半導體企業,現在有很多(半導體企業)已經上市或者正在上市的路上;再后來、到了前幾年我們覺得算力需要提前布局;這兩年AI 2.0、機械2.0、超級科技工程等等方向也紛紛出現,這些都是自然而然涌現出來的。
Q:在當下這個市場環境下做行研,和前幾年在市場火熱的時候做行研有什么區別?
賀志強:其實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差別。我覺得本質還是需要抓住基本動作,也就是把行業研究做透、把每一個項目基本弄懂,按照自己的節奏來。
如果非要說一點的話,我覺得是對“人” 的要求更高了。我常常跟團隊講,我們要不就鉆研得非常深,要不就視野非常寬闊、有自己的先見之明,否則就變成了“社交媒體視角”。現在有一些人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文章,就認為自己懂了,而且特別容易“一窩蜂”,其實要有差異化。
這兩年我對于這一點的感受還是比較深的,就是對投資人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
專注早期科技投資、做真正的“耐心資本”
Q:上半年剛剛過去,從市場表現來看聯想創投還是很活躍的。在這“活躍”背后,您還有沒有一些焦慮?
賀志強:首先,我覺得創新創業的氛圍還是要有的,這個趨勢挺重要的。前幾天見了一群AI創業的年輕人,我就挺高興。
其次,我覺得IPO通道還是要更通暢一些。其實,一旦退出通道更加通暢后,機構(通過退出)拿到的錢還是還是會繼續用來投資科技項目的。所以說“募、投、管、退”都要順暢一些,這是客觀規律。
Q:LP也是要賺錢的。
賀志強:賺錢是LP正常的需求。但我們作為CVC還是有蠻多不太一樣的地方——第一,我們有聯想自己的主基金;第二,我們跟政府合作的市場化基金,除了聯想,剩下的LP只有政府、沒有任何其他類型的LP;第三,我們跟政府合作的第一天就講了,我們是投早期科技的,我們的投資周期長,我們要做“耐心資本”,如果我們在這點上不能達成一致我們就沒法合作。
到目前為止,政府基金基本上每一次都是愿意跟我們合作的。
當然,作為一個基金,必須要給LP一個健康的回報。即使我們是CVC,也必須要賺錢,在賺錢之前別拿“戰略”說事。只有持續投到好項目、基金賺到錢之后,再去想作為CVC如何搭建生態、如何跟被投企業合作。
當下是中國建立并購生態的好時機
Q:IPO通道沒那么順暢,并購的機會是不是更多了?
賀志強:今天我就在跟我們的一家被投企業聊,因為他們要被一家上市公司并購了。
現在真的是中國建立并購生態的好時機,尤其在大環境有一定挑戰的時候。你看美國市場,并購退出基本上占所有退出的50%、60%,甚至更多;而中國的并購退出還不足20%,很少很少。所以中國一定要提升并購退出的比例,否則整個退出市場就處于不健康的狀態。
當然,并購也是有窗口期的。去年我們一家被投企業很艱難,覺得可以談談并購;今年發展突然好了就不考慮并購了、準備上市了,而且時間可能也不會太長。我們肯定是支持創業者的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