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已然成為市場各方競逐的新賽道。
在剛結束不久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小馬智行、百度智行等企業獲得上海市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許可,成為首批獲此資格的企業。
如祺出行在7月10日正式登陸港股市場,成為“國內Robotaxi第一股”,其股價在7月11日一度大漲14%。同為出行平臺的曹操出行也緊隨其后。
更令市場關注的是,特斯拉即將在8月正式推出FSD加持的Robotaxi。在特斯拉CEO馬斯克眼中,Robotaxi已經成為特斯拉支撐其長遠業績增長的新動力,同樣也是其股價的重要支撐點。
市場各方對Robotaxi的商用寄予極高的厚望,催化因素不斷出現,RoboTaxi的“ChatGPT時刻”儼然到來。
特斯拉的“估值推手”?
特斯拉今年一季度交出堪稱“災難級”業績之時,馬斯克果斷而積極地向市場釋放了Robotaxi的重要信息。
彼時,特斯拉一方面交付量出現萎縮,另一方面毛利率也在不斷下滑。在兩大指標“雙殺”的情況下,特斯拉股價也遭遇“滑鐵盧”。悲觀的氣氛彌漫在特斯拉周邊。
而Robotaxi被彼時的特斯拉視為“救命稻草”。按照馬斯克的計劃,特斯拉將在8月8日正式發布Robotaxi。
不過,容易令市場忽視的是,特斯拉Robotaxi的漸行漸近還有另一層因素推動。Robotaxi高度依賴FSD(完全自動駕駛)的性能和平順性,而就在上月初,馬斯克曾表示FSD V12.4版本進步非常顯著,應命名為FSD V13。
業內觀點認為,Robotaxi的推出有望加強特斯拉FSD的商業變現能力,反哺FSD規模化的路測數據,從而形成推動特斯拉自動駕駛不斷突破的正向雙螺旋。
海通國際在一份研報中分析,根據特斯拉2023年影響力報告,開啟FSD的車輛事故率正顯著下降。2023年每百萬英里事故率為0.21起,同比下降32%。盡管FSD的事故率仍比Autopilot的事故率高17%,且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但FSD的事故率仍低于美國平均水平(1.49起/百萬英里)。
該機構認為,特斯拉將持續加快FSD的優化和迭代節奏,而Robotaxi的投產和商業模式落地有望帶動盈利水平快速提升。
對于特斯拉而言,Robotaxi似乎將扮演下一個“估值推手”的角色。
玩家競相入局
既然特斯拉如此,那么國內各路玩家自然不會無視這塊“蛋糕”。近期,國內的Robotaxi賽道出現眾多標志性事件。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2024召開期間,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熱點層出不窮,Robotaxi則讓行業看到高階自動駕駛商業場景迅速落地的希望。
在會上,包括小馬智行、百度智行在內的四家企業成為首批獲得上海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許可的企業,這些企業率先取得“完全無人載人車牌照”,可以在浦東部分路段開展無人駕駛出租車運營,Robotaxi應用場景快速實現。
小馬智行宣布,上海市民將能通過其手機應用預約乘坐Robotaxi,覆蓋浦東205公里的路線。業界普遍認為,示范許可是自動駕駛商業化的關鍵一步,自動駕駛汽車未來將按照正常車輛進行目錄管理。這意味著自動駕駛汽車將從“臨時車牌”換成“正式車牌”。
而在資本市場上,Robotaxi概念股也有望密集登場。就在7月10日,如祺出行登陸港股,該公司也被譽為國內“Robotaxi第一股”。早在2022年10月,如祺出行便成為全球首個推出有人駕駛網約車與Robotaxi服務商業化混合運營的出行平臺,目前已在廣深兩地提供Robotaxi服務商業化運營。
截至2023年底,如祺出行共網聯281臺Robotaxi車輛,同時其Robotaxi服務已運營累計超2萬個小時,完成超45萬公里安全試運營里程。
此外,在如祺出行身后,曹操出行也不甘寂寞。該公司在IPO招股書中明確提到,一部分募資將用于投資自動駕駛,將與吉利合作,在未來部署前裝量產的L4級自動駕駛系統的車輛,且正與業務合作伙伴合作啟動無人出租車計劃。
此外,作為網約平臺龍頭,滴滴則選擇與廣汽埃安合資成立安滴科技公司,并擬于明年推出L4級Robotaxi量產車。
呈現兩條路徑
Robotaxi當前明確沿著兩條路徑“行駛”:其一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單車智能主導,其二則為主機廠、出行平臺以及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形成的聯盟推進技術變現。
天風證券認為,在Robotaxi領域,特斯拉具備人員和能源的雙重優勢,相較于傳統Uber、Lyft的運營模式,特斯拉節省了人員支出并支付相對較低的能源成本,結合定價更低的Robotaxi版本汽車,在定價相對Uber低50%的情況下,依然獲得近似的單公里盈利和更低的車輛回本周期。
同時,特斯拉沉淀多時的龐大路測數據以及自研的FSD系統也為Robotaxi運營提供技術基礎。
不過,一位自動駕駛廠商人士向記者表示,要在Robotaxi賽道上獲得領先優勢,量產、運營和技術缺一不可,要同時集齊三種能力,除了像特斯拉這樣“單打獨斗”外,在國內更多玩家選擇合作的模式,形成出行平臺+大型車企+自動駕駛公司優勢互補的“金三角”關系。
國內Robotaxi玩家已經呈現捆綁趨勢。以剛登陸港股市場的如祺出行為例,背靠廣汽集團的如祺出行在2022年A輪融資引入頭部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作為戰略股東。
在業內看來,背靠小馬智行,如祺出行能更接近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開發商,能夠及時了解其不斷變化的需求,從而讓其能夠提供精良的技術服務并因此獲得更多合約。
據如祺出行招股書披露,在A輪融資完成后,小馬智行位于廣州市南沙區的Robotaxi車隊亦正式接入如祺出行平臺。而且,在今年4月底,小馬智行宣布中標廣州市南沙區2022年出租車運力指標,允許符合運營安全技術要求的自動駕駛車輛提供出租車經營服務。同時,小馬智行也是首個在北京和廣州均獲準落地商業化Robotaxi服務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如祺出行的股東行列中,還出現了文遠知行這一L4級自動駕駛科技廠商的身影。
光大證券也秉持類似觀點。在該機構看來,Robotaxi在國內運營的參與者主要包括四大類——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百度Apollo、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主機廠(特斯拉)、主機廠與旗下出行平臺+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廣汽與旗下如祺出行+小馬智行/文遠知行)、主機廠+出行平臺(廣汽埃安+滴滴)。
主體該如何估值?
摩根大通認為,由于自動駕駛技術、配套服務、監管法規等一系列因素制約,Robotaxi的發展仍需解決很多問題。而如祺出行預計,2026年Robotaxi的單公里成本將低于有人駕駛網約車服務,屆時Robotaxi將逐步開始普及。
在業內看來,商業化Robotaxi業務仍在初始階段,市場參與者仍在探索及優化商業模式,現階段的收入未必反映未來的Robotaxi業務。因此,如何對Robotaxi估值便成為擺在投資人眼前的重要問題。
摩根大通認為,一旦Robotaxi進入大規模運營,就有望大幅降低出行成本,提高車輛利用效率,從而創造可觀的利潤空間。
“一個成熟商業模式,無非觀察期市盈率跟現金流等,Robotaxi其實一樣。”滴滴自動駕駛首席運營官孟醒直言。
他說,假設已有100萬輛Robotaxi在全球范圍內運營,如果能夠提供常態化出行服務,每輛車每天可能運行16至20小時。“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車輛需要進行充電和維護,以確保其持續、穩定地運營,商業模式與網約車模式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由于擁有自動駕駛特性,其毛利率會更高,因此,可視為一種具有更高溢價的網約車形態。”
他認為,在評估Robotaxi的商業模式時,應該采用更為長遠的視角。未來,車輛理論上將不再僅僅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種可以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它們如同云服務中的硬件設備一樣,具有穩定的回報潛力”。
天風證券研報指出,和出租車相比,Robotaxi在國內可以為運營車隊節省的一個司機的開支就接近10萬元/年。而海外平臺Waymo曾經計算,Robotaxi的行駛里程數能達到普通車輛的6倍。
在業內看來,剛上市的如祺出行或可提供些許估值參考。公開資料顯示,如祺出行在2019年由廣汽、騰訊、滴滴等投資創立時,創始輪估值為10億元。按上市首日市值計算,公司市值5年內增幅近6倍,增值超過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