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企的日子并不好過的2024年里,身為合資頭部車企的一汽-大眾,最終以較為穩健的姿態走完了全年。2024年,一汽-大眾的總體銷量達到165.9萬輛(含奧迪進口車),在國內合資車企中排名第一。
2024年底,一汽-大眾完成新一輪管理層調整,中國一汽副總經理陳彬兼任一汽-大眾總經理,吳迎凱升任一汽-大眾(商務)副總經理,這是一汽-大眾向外釋放的又一次重新出發的信號。在最近一個月里,一汽-大眾已經快速進行了內部動員大會,旗下的大眾、奧迪、捷達三個品牌也召開了年度經銷商大會和供應商大會,為2025年的發展打基礎。
“合資企業現在面臨三座‘大山’,一是市場空間被擠壓,二是轉型升級偏慢,三是商品推出速度和商品的競爭力還有提升空間。這幾年對于合資企業來說,面臨的壓力非常大。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化解這些難題,為當下以及未來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吳迎凱在1月10日的媒體溝通會上如此表示。
面對市場挑戰,一汽-大眾認為,要堅持長期主義和利他主義,實現穩健經營。其中,長期主義是指要長期以客戶為中心,做好品牌建設工作;利他主義包括對中國汽車行業的長期高質量穩定發展負責、對產業鏈上下游負責、對客戶全生命周期的體驗和服務負責。“這兩個主義,是一汽-大眾一定會長期堅持的,也是我們成功的秘訣之一。”吳迎凱說。
面向2025年,一汽-大眾將從商品、技術、效率、營銷多個層面展開工作,以實現企業在下一個發展階段的突破。
商品層面“油電雙智”
“從2025年開始,一汽-大眾要做‘三好學生’,不光做好燃油車,還要做好混動車和純電車。”吳迎凱說,一汽-大眾將開啟純電、混動、增程多個路線的商品投放策略,發力“穩油、加電、謀出海”三個方向。
與國內多數合資車企一樣,一汽-大眾憑借多年的市場布局,如今在燃油車領域保持著優勢地位。即便當前燃油車市場不斷萎縮,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燃油車仍將會保持一定的規模。為此,一汽-大眾仍將在燃油車領域繼續做更多的投入。同時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一汽-大眾將實施“油電共進”“油電雙智”的策略。
在新能源方面,一汽-大眾此前已向市場推出了ID.系列純電車型,但其目標是要實現在新能源領域的顛覆式創新,趕超行業頭部企業。在未來20個月內,一汽-大眾旗下的大眾、奧迪、捷達三個品牌將陸續推出19款新商品,覆蓋燃油車、插混車、電動車等多個領域。
其中,大眾品牌將陸續投放7款重磅車型,保持每個月都推出新車(含改款車),燃油車實現全面換代升級,增程和插混車型將在2026年上市。奧迪品牌在2025年推出全新奧迪A5L等5款新產品,實現軟硬(軟件和硬件)兼備。捷達品牌現已推出新車型VA7,接下來還有VS8等新車上市,未來陸續會有5款新能源商品推出,終結無電車時代。
從2026年開始,插混和增程將全面搭載到一汽-大眾的新商品上。在2026年和2027年,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智能化功能也將實現全面搭載。
“可能還會有人說,一汽-大眾商品推出的速度還是偏慢了,客觀來說我們也覺得有一些慢,但還是回歸到一汽-大眾造車理念上,一汽-大眾要堅持高品質造車,我們始終認為用戶是親人和家屬,不是小白鼠,所以絕對不會為了快速推出新車而推出新車,我們一定是在確保高品質、高可靠性的前提下把新車陸續投放到市場。”吳迎凱說。
關于2025年的銷售目標,一汽-大眾表示,目標是不低于2024年。在密集的新車推出和市場集中度加強的環境下,一汽-大眾認為這一目標是可行的。同時,一汽-大眾將加快出口布局,率先從捷達品牌入手,大眾品牌也將進行聯動。據了解,一汽-大眾的海外市場瞄準中東、非洲、東盟、南美等地區,目前已啟動談判等工作。
技術研發拼速度
大規模的商品推出背后,是研發體系的支撐。一汽-大眾表示,目前已經擁有燃油、純電、增程、混動以及智能化等多方面的技術儲備,在合資股東雙方的支持下,一汽-大眾開發產品的速度得到加快,開發成本也有了降低。
目前,一汽-大眾在全國有7個研發中心,研發人員將近3000人,未來每年研發投入將達到180億元,研發投向主要指向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電子電氣架構、三電(電池、電驅、電控)技術和設計造型。
在燃油車技術方面,EA211 Evo二代1.5T發動機,將繼續強化在燃油發動機領域的競爭力。而新能源技術方面,自研的混動中心、雙擎變速器、1.5L混動專用發動機、Nie60電池等也獲得了技術突破,將服務于混動車型。在電氣架構上,CEA電子電氣架構和奧迪的E³ 1.2電子架構,在算力、擴展性和迭代能力方面達到了當前智能車型的先進水平。
為提高技術開發實力,一汽-大眾除了進行自研,還與立訊精密、美的威靈汽車部件等頭部智能化商品供應商深度合作。此外,一汽-大眾采用地平線最新一代芯片——J6芯片來提升其高階智駕水平。未來,更高階的L2++級自動駕駛功能、4納米制程芯片、3.0AI座艙、AI大模型等功能也都將陸續“上車”。
“未來一段時間,我們的硬實力毫無疑問是行業領先的。隨著技術儲備的逐步釋放,軟實力也會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我們‘軟硬兼施’,就會迎來新的商品力的爆發點,也會取得新的市場競爭優勢。”吳迎凱表示。
面對當前的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大變局,一汽-大眾的優勢在于其技術儲備、綜合體系能力以及客戶口碑,短板則是電動化、智能化轉型速度。從2025年起,一汽-大眾將通過大規模商品投入、新技術“上車”和全新營銷思維,推進轉型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