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值得用AI重新思考,在各行各業,AI的滲透正使其變得更加高效、精準和智能。在通信領域,輕量化、智能化也正成為5G發展的新趨勢。
2025年,AI和5G之間會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和機遇?近日,通信世界全媒體記者對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進行了專訪,鄔賀銓院士指出,5G與AI技術的融合已展現出巨大潛力。目前,5G系統已發展出智能運維、數字孿生等多項應用,5G空口在網絡規劃、仿真驗證等領域也得到深度應用。尤為引人注目的是,5G終端AI化成為融合創新的重要里程碑,手機、電腦、虛擬現實設備及工業模組等,都在向“嵌入大模型”的方向迭代。
AI賦能5G網絡
“在通信領域,將人工智能嵌入5G通信系統,特別是5G無線接入網,是當前的重要探索方向。”鄔賀銓表示,在AI for Net方面,可以利用AI優化網絡性能、效率和用戶體驗。目前,AI在智能客服、網絡優化等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效,能更好地服務客戶,提升客戶體驗。
而在5G無線接入網方面,一方面需要基站具備較高算力,另一方面要保持通信的低時延,這也需要AI和5G技術的融合創新。目前,信息通信業雖已在優化天線、抵消噪聲干擾等方面開展工作,但仍處于探索階段。
鄔賀銓認為,在終端應用方面,5G雖帶寬更寬、下載更快,但在業務內容體驗上尚未超越4G。為提升用戶體驗,需賦予用戶更強的內容生成能力。例如,期望用戶能通過5G手機實現文字生圖、文字生成視頻及3D虛擬內容創作。
然而,AI應用于終端面臨大模型難以適配手機的問題。大模型處理能力要求高,普通手機難以支持,即便提升手機芯片性能,耗電問題也難以回避。因此,開發瘦身、輕量化的端側大模型成為趨勢。
鄔賀銓認為,大模型“下沉”到手機,同時也是對5G新發展、新方向的賦能。行業調研機構指出,嵌入大模型的智能終端將在動漫與視頻創意、游戲和虛擬世界、語音合成與轉換、視覺和圖像處理、聊天機器人、個性化推薦、醫療輔助、自動化內容生成、人臉識別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智聯未來將開拓無限想象空間。
AI將帶動5G換機潮
鄔賀銓院士預測,2025年將是智能體元年。端側大模型與嵌入操作系統的智能體相結合,將打造出AI手機。AI手機將顯著釋放用戶生成內容(UGC)的創意,增強用戶體驗。手機不僅能實現文生圖、同聲傳譯、與殘疾人手語交流、反詐檢測等功能,還將催生5G新應用,激活萬億元規模的手機和PC產業。
從數據來看,過去3G/4G時代全球用戶平均1.5年換手機,2022年換機周期延長至3.5年。而據Canalys報告,全球AI手機占智能手機出貨量將從2024年的16%提升到2028年的54%。鄔賀銓院士認為,AI手機將帶動新的業務增長,引發新一輪手機換代潮。
在5G+AI的發展前景上,除手機領域外,5G+AI還能推動可穿戴設備向空間計算發展。大模型為AR眼鏡、MR頭顯等帶來新機遇,基于真實影像計算出定量描述及虛擬場景,實現更自然的虛實融合。
“我認為AI和5G的結合才剛剛開始,未來有大量的創新空間。”鄔賀銓院士對5G+AI融合發展充滿信心。他強調,通過將大模型“嵌入”手機,實現語音交互和智能涌現,引入空間計算能力,支持離線和在線的云化服務,將開啟繼功能手機、智能手機之后的AI手機時代,破解5G用戶體驗滯后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