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一直在猜測廣汽和上汽將如何與華為展開合作,雖然沒有得到明確答案,但通過兩家企業近期的一些動作,或許能窺見一斑。
近日,廣汽集團發布公告,同意公司投資設立GH項目公司(暫定名),注冊資本為15億元,與華為共同打造基于全新架構、技術領先的全新汽車品牌。
上汽則是在1月12日傳出消息稱,集團“大乘用車板塊”已開啟全員競聘。多位上汽集團內部人士將此次調整解讀為,上汽自主板塊為迎接華為做準備。
新的合作模式
從廣汽集團發布的公告來看,《關于GH項目的議案》獲得了董事會的全票通過,其計劃以本項目為載體,與華為深度融合各自優勢,通過聯合定義和設計,在產品開發、營銷策略及生態服務等多個領域展開全面合作。
“雖然雙方還未公布具體合作細節,但在2024年11月簽署戰略合作時,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沒有出席。從這一點可以猜測,雙方合作的新品牌未采用鴻蒙智行。”汽車行業分析師劉一鳴對《華夏時報》記者談道。
廣汽集團此前表示,此次合作將以創新模式為基礎尋求差異化發展,而非延續或復制已有模式。余承東也曾公開回應稱,華為精力有限,目前只能運營“四界”(問界、智界、享界、尊界)。
1月14日,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公布了最新項目進展:目前雙方已經開始聯合辦公,首款產品將定位于30萬元級豪華智能新能源車。
再看上汽這邊,有消息稱,首批已有40多位華為方人士進駐上汽,計劃在飛凡汽車內部代號為ES37的新車項目上引入華為的全套智駕方案。
事實上,ES37新車項目已于2024年5月向工信部申報,車型為飛凡RC7。該車作為飛凡旗下的第三款車型,定位于中型純電SUV,原計劃在2024年年內亮相及上市。但2024年10月,上汽乘用車官宣榮威和飛凡合并,該項目被擱置。
此次重啟后ES37項目將搭載華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不排除會有更深層次的合作。除了飛凡外,上汽奧迪更早官宣了與華為的合作。2024年10月,奧迪官方表示,新款奧迪A5L將搭載華為智駕,預計售價在30萬元以上。另外,上汽與華為正探討投資合作的可能性,或考慮入股華為子公司引望。
這樣不僅可以獲得相關收益,余承東還曾公開表示,入股引望的企業能共享華為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方面的核心技術應用,甚至能夠拿下底層代碼并共同推進研發,以及擁有華為預研新技術的優先獲取和使用權。
“從目前已知曉的信息來看,廣汽、上汽與華為的合作,都志不在打造一個新的‘界’品牌,其目的在于借助華為在產品技術、產品定義方面的優勢,賦能到品牌中,合作深度也將有別于目前華為的零部件模式和HI模式。”劉一鳴說道。
能否奏效?
無論采用哪種合作模式,有了華為的深度參與,都將為兩家車企帶來不小的市場聲量,而這正是目前兩家車企所需要的,尤其是考慮到他們所處的現狀。
一方面是銷量和利潤的持續下滑。據廣汽公布的數據,2024年廣汽集團累計銷售200.3萬輛,同比下滑近20%。預計2024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8億—12億元,同比減少72.91%—81.94%,即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減少約32.29億—36.29億元;預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虧損33億—47億元,同比下降192.37%—231.56%。
上汽這邊同樣不好過。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上汽集團銷量401.3萬輛,同比下降20.07%。截至2024年三季度,上汽集團實現營收4306億元,同比下滑17.74%;實現凈利潤69.07億元,同比下滑39.45%;實現扣非凈利潤10.5億元,同比下滑88.92%。
而華為的“科技品牌賦能”已經在市場上得到驗證。2024年鴻蒙智行全系車型累計交付量達44.5萬輛,位居新能源車企前列。其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更是助力賽力斯實現了扭虧為盈。
《新能源汽車市場洞察報告》顯示,電動化、智能化幫助中國車企實現了品牌定位的突破,并且與傳統豪華品牌標桿產生了較強的競爭關系。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讓消費者對“豪華”的定義有了新的判斷標準,科技成為新能源汽車有機會躋身高端汽車市場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是智能化配置正在成為消費者購車的決定因素。“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車企所打造的科技公司屬性將越來越明顯。”劉一鳴指出。
就連馮興亞也公開表示:“此前廣汽對智能駕駛技術裝車的態度較為保守,是華為喚醒了我們對消費者新需求的感知和認識。”
然而,在中科院產業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汽車行業特聘研究員鹿文亮看來,選擇與華為合作只是開啟市場的第一步,廣汽和上汽要解決的根本問題還是在于自身。
“作為兩家老國企,都正在經歷轉型的陣痛期。如上汽在組織架構、管理模式等企業內部的矛盾問題長期存在;廣汽則面臨合資車企的通病——體制僵化和產品決策效率低等問題。盡管兩家企業已拿出了‘破釜沉舟’的魄力推行改革,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問題。”鹿文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不僅如此,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與華為綁定,華為的智能化配置將變得不再稀有。如馮興亞所言:“當一項技術已經成熟并且市場上有廣泛的供應時,它就不再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廣汽和上汽又將如何打造出產品的差異化優勢?
鹿文亮認為,要想真正擺脫業績頹勢,還需要兩家企業先從內部進行深刻的改革,找出并解決現有業務板塊和品牌存在的問題,提升產品自身的性價比和市場競爭力,才能最終贏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