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Yamaha經典單缸車款SR系列的精神繼承者,SRX600/400以新世代運動街車之姿問世。盡管SR最終擁有更長的產品周期,但SRX前衛的設計和性能至今仍深深吸引著眾多車迷。
SRX的目標是成為真正的單人運動自行車
Yamaha在1978年推出的SR,奠定了單缸街車的基礎。其靈感據說源自島英彥先生,他通過《Moto Rider》雜志的企劃,將XT500的引擎移植到跑車車架上(在當時沒有區分街車/跑車),打造出名為「Road Bomber」的原型車。Road Bomber在鈴鹿8小時耐久賽中取得第八名的佳績,證明了單缸引擎在運動賽事中的潛力。
Road Bomber誕生于Moto Rider雜志的一個項目,是一款在原有雙搖籃車架上配備XT500引擎的公路運動車型。它還參加了比賽,證明了單引擎運動車款的巨大潛力。照片提供:Sanei Motorfan BIKES
雖然SR持續熱銷,但隨著時間推移,例如改用鑄造輪轂后的市場反應不佳,顯示它在消費者心中逐漸從最初的單缸公路跑車定位,轉變為更偏向入門車款。然而以打造性能車款聞名的Yamaha,并未放棄單缸跑車的夢想,而是著手開發更具運動性的繼任車款:SRX系列。
SR500/400是在單搖籃車架上配備XT500引擎,將該車架用作機油箱,它是一輛拓展單引擎可能性的公路跑車。
SRX之名首次出現于1984年的SRX250。與同期的SR400搭載SOHC 2氣門399cc引擎(最大馬力27PS/7000rpm,最大扭力3kgm/6500rpm)相比,SRX250搭載DOHC 4氣門249cc引擎,擁有32PS/10000rpm的最大馬力和2.4kgm/8500rpm的最大扭力,展現出高輸出、高轉速的特性。
其設計也采用當時最新的歐式風格,并配備了流行的方形頭燈。隔年1985年,搭載固定式整流罩的SRX250F也加入了產品線。SRX250憑借出色的設計和性能,加上緊湊的車身和易于操控的特性,在當時的摩托車熱潮中,甚至贏得了許多女性騎士的青睞。
1984年出現的SRX250配備了可產生32PS的DOHC引擎,采用當時流行的歐美風格方形頭燈。
1985年增加了圓燈規格的SRX250,可以說是為了與同年發表的SRX600/400統一外觀。
采用搖籃式車架與半整流罩的SRX250F,因其時尚的設計而成為熱門車款。
Yamaha的單缸跑車之路并未止步于此,1985年SRX600/400正式登場,作為SR的后繼車款,肩負起追求單缸跑車極致性能的使命。SRX600和400共用大部分車身零件,主要差異在于有無油冷排、前剎車單碟或雙碟、后避震器有無儲氣樽,以及側蓋上的6或4字樣標識。
SRX600/400的初始型號前后均采用18寸輪轂,特別注重每個零件的設計、騎乘品質和質感,期望打造出一款堪稱獨一無二的運動車款。
熱情打造出獨特的單缸跑車SRX600/400
SRX600/400搭載以XT600/400為基礎的SOHC四氣門引擎,并保留了原始的腳踏啟動方式。SRX600排氣量為608cc(缸徑x行程:96x84mm),而SRX400則為399cc(缸徑x行程:87x67.2mm)。性能方面,SRX600最大馬力為42PS/6500rpm和4.9kgm最大扭力/5500rpm;SRX400則為33PS/7000rpm和3.4kgm/6000rpm。
SRX600的608cc排氣量設定據說與當時TT-F1級別(600-750cc四沖程引擎)的規則有關,或許反映了Yamaha團隊在鈴鹿8耐賽事中以Road Bomber獲得第八名后,持續追求競速的精神,亦可視為一種致敬。
后期款搭載了17寸前輪,使其更趨近于現代車款的操控性。纖細卻又粗獷、充滿魄力的設計,即使以現代眼光來看依然美不勝收。
融入了1980年代Yamaha精髓的設計,在保有基本摩托車款風格的同時,也散發出一股新潮感。
由于把手位置較低,上半身會比想象中更前傾,但由于腳踏位置適中,并不會感到局促。
也因為車身纖細,因此有著良好的雙腳著地性。身高171公分、體重65公斤的騎士跨坐時,雙腳腳跟可以穩穩地踏在地面上。
雅馬哈的運動精神在于細節
Yamaha SRX系列蘊含著獨特的運動精神,體現在其精密的機械設計與簡約的風格之中。盡管SRX250搭載電啟動DOHC引擎,SRX600/400卻堅持SOHC引擎與腳踩啟動,Yamaha官方的「SRX600 開發故事」揭示了背后「必要的東西不惜成本,不需要的東西絕對不加」的設計哲學。開發團隊認為,SOHC引擎更能展現單缸車渾厚的扭力,而腳踩啟動則賦予其硬派的男子漢氣概,舍棄電啟動并非妥協,而是刻意追求的原始機械感。
不同于SR系列的單搖籃式車架,SRX系列采用方管鋼材制成的雙搖籃式車架,與設計師島英彥心目中Road Bomber的量產版本更為接近(此資訊源自與島氏關系密切的高橋矩彥先生)。搭配前后18寸輪轂與雙槍后避震,以及前雙碟盤(SRX600)/單碟盤(SRX400)的制動系統,展現出SRX的經典樣貌。
GK Design一條先生堅持的短排氣管設計,不僅成為SRX的標志性元素,更有助于車輛重心集中,此設計理念在現今許多超級跑車上也能看到,足見其前瞻性。
1987年的改款,將前輪改為17寸,前后剎車統一為大直徑單碟盤,五速變速比調整為0.791的超比擋設定,進一步提升了操控性能。1988年更換為輻射層輪胎,使SRX的整體完成度更接近完美。
簡約的圓燈,搭配小巧的儀表,構成了車頭部分的面貌。方向燈采用橫向細長型的設計。
以白色儀表的時速表置中,轉速表則仿照后加裝的風格,營造出賽車般的駕駛視角,展現了設計上的巧思。
手把為固定于上三星臺的分離式設計,創造出運動化的騎乘姿勢。
油箱設計纖細,但容量仍保有15公升,因此續航距離可達300公里左右。
簡潔設計的坐墊前后落差小,方便雙載,其上設置的鑰匙孔也是一大特色。
緊致向后收斂的車尾整流罩,與尾燈連成一線,勾勒出獨特又優美的車尾線條。
搭載源自XT600、僅能腳踩啟動的SOHC四氣門單缸引擎,單缸引擎特有的扭力感所帶來的騎乘體驗,是SRX的魅力之一。
緊湊的引擎造就了SRX纖細的車身。變速箱為五速,并于1987年后更改了五個擋位的齒比。
簡約設計的腳踏組,體現了SRX一貫追求簡潔的設計理念。兼作后座腳踏支架的腳跟護板采用鋁合金材質。
排氣管已改裝為吉村出品的三膨脹室排氣管,基于特殊的理論設計,在排氣管的中段設置了鑄造的膨脹室,深受許多SRX車主的喜愛。
SRX600最初配備的是雙碟剎,但后期型改為大直徑碟盤搭配四活塞卡鉗。
后期型的SRX600前輪改為17寸,輪轂設計也改為仿賽車款常用的中空三輻樣。
后剎車采用雙活塞卡鉗搭配實心碟盤組合,輪轂設計雖然更新,但尺寸維持18寸不變。
后避震的儲氣瓶一般來說會設置在后方,但在SRX上則設置于前方。搭配的后搖臂則采用簡樸的方形鋼制搖臂。
SRX系列初衷作為運動街車,而不是全罩跑車
1985年,當全罩跑車風潮席卷摩托車市場,400cc級距充斥著59匹馬力水冷DOHC四缸引擎車款之際,Yamaha推出了非全罩跑車取向的運動街車SRX600/400。盡管在規格上,即使是SRX600也難以與同級的FZ400R等車款匹敵,但其輕量化車身帶來的優異操控性以及獨特的引擎特性,卻出乎意料地擄獲了眾多騎士的心,銷售成績斐然。
1990年,SRX600/400迎來了重大改款,進化為搭載后單槍避震、前后17寸輪轂以及電啟動的3SX/3VN車型。雖然電啟動的加入評價兩極分化,但成功地將車重維持在與前代1JK/1JL型相同的149公斤,體現了SRX車系的進化精髓。
全面改款的SRX擁有單槍后避震,搖臂也由鋁制成,該引擎還配備了電發啟動。
1987 SRX600(SRX-6)主要規格
?全長×寬×高:2085×705×1055mm
?軸距:1385mm
?座高:760mm
?干重:145kg
?引擎:風冷四沖程SOHC 4氣門單缸608cc
?最大馬力:42PS/65000
?最大扭力:4.9 kgm/5500rpm
?油箱容量:15L
?變速箱:往復式6擋
?剎車:F=碟式、R=碟式
?輪胎:F=100/90-17、R=120/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