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有個觀點:做實業就像押寶,只能押在一個地方;金融業則是哪個行業掙錢就投哪個行業,且只選擇朝陽產業。至于如何定義朝陽產業,不同層級、不同理念的巨頭則有不同的看法,香港首富選擇入手與老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民生行業,如房產、電力、電信、零售業;國企則攻堅新能源產業、智能化產業和高端制造業。其中,上汽集團就憑借加大改革與創新力度,加快新產品與技術落地,優化業務和產品結構,全力推動新能源與智能化轉型發展,成績斐然。2024年批發銷量401.3萬輛,終端交付量463.9萬輛等數據就是明證。
近十年,上汽集團在智能電動核心技術領域投入近1500億元,獲得了26000余項有效專利。2024年,呈現“井噴”效應,目前涵蓋純電、混動、氫能三大整車平臺,以及電池、電驅、超混系統、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的“七大技術底座”,全面躍遷升級進入2.0時代。
其中,上汽DMH超級混動技術具有“模塊化、集成化、專屬化”三大技術特點,滿油滿電實現2208km續航,打破了吉尼斯長續航紀錄;上汽研發的固態電池預計將在2025年搭載在MG品牌車型上,其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能更好、適用范圍更廣、成本更低,將會成為下一階段最理想的產品。
在當前熱度最高的智能駕駛領域,上汽集團持合作開放態度。結合集團旗下品牌定位,選擇與地平線、華為、momenta、大疆等尖端科技公司合作,滿足不同價位用戶需求的智駕方案。比如,在端到端大模型助力下,剛拿到94億B輪融資的智己汽車已實現無圖NOA“全國都能開、都好開”的行業領先水平;同時,智己也是行業里率先實現L2、L3、L4量產能力的汽車品牌。此外,上汽賽可智能主導研制的L4級Robotaxi已經在上海、蘇州和深圳落地運營,累計行駛里程已達400萬公里。
目前,上汽集團已經全面掌握了新能源時代、智能化時代所需的所有核心技術,擁有雄厚的技術積淀和底蘊,將有力支撐自主品牌業務持續向上突破,并實現對合資企業的產品賦能。
近幾年,汽車行業競爭激烈,以原型車為基礎進行改造的開發模式已不再適用。于是,上汽集團與外方股東進一步深化合資合作,雙方強強聯手、美美與共,共同以技術賦能合資企業,攜手開啟由“技術引進”到“技術共創”的中國汽車產業合資合作2.0時代,為中國消費者打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2024年11月26日,上汽大眾40周年之際,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署延長合資協議,進一步加強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將上汽大眾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在全新開發模式中,股東雙方均貢獻了優勢資源,采用行業領先的供應鏈技術,開發出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此合資2.0模式,已經脫離了引進、改造、國產化的模式,款款產品皆為原創,以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為先,以歷久彌堅的品質為基,博采眾長,真正做到“在中國,為中國”。
根據規劃,自2026年起,上汽大眾將推出2款基于CMP平臺的電動汽車、3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2款增程版車型。到2030年,上汽大眾計劃共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15款新品專為中國市場開發。它們都將擁有智慧的車載“大腦” ,并搭載高效安全的新三電系統以及城市NOA功能;全新設計的交互界面將會提供煥然一新的互動體驗;AI大語言模型也將助力智能座艙,注重場景融合,為消費者提供更加自然、直觀、個性化的使用體驗。
而在上汽與奧迪深化合作,推出全新品牌AUDI的開發模式中,雙方平等合作,基于智能數字平臺共同打造的車型,不僅傳承了奧迪的百年豪華底蘊,還融入了上汽集團的智電創新技術,實現了優勢互補,共同推動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國內卷得厲害,走出去或許能海闊天空。作為中國首家有系統、有規劃、成建制“走出去”的汽車企業,上汽集團已經在海外成功構建了創新研發中心、生產基地、營銷中心、供應鏈中心及金融公司在內的汽車產業全價值鏈,為國際業務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目前,上汽產品和服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自主品牌“出海主力軍”上汽MG已在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澳大利亞、新西蘭、沙特、卡塔爾、阿聯酋、泰國、墨西哥、智利等數十個國家成功躋身主流品牌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