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設備的使用成本,有個最重要的參數就是:可持續性使用成本。
家里有礦,想買啥就買啥的,這篇回答可以不用看了。我作為經常接觸筆記本和臺式機的維修人員,不管是機器維修還是升級上來說,臺式機都是更省錢的選擇方案。
至于性能問題,不排除個別時間段,由于補貼\廠家降價\銷售商打折\親友轉讓等原因,讓同樣價位的筆記本電腦跟臺式機的性能不相上下,但是幾年之后呢?筆記本電腦升級的潛力遠小于臺式機,這點毫無疑問吧?
筆記本電腦升級基本上就兩條,硬盤和內存條。顯卡和CPU想升級,那都不是技術一般的人可以碰的,另外,還有萬惡的板載。只要是跟板載沾邊,這臺筆記本電腦,基本上出廠什么樣,報廢的時候也就什么樣了。
畫圈處為筆記本電腦板載內存條
而臺式機,板載內存條雖然也有,但是板載硬盤的我還真沒見過,更別說還可以加顯卡、換電源、加多個(4個)硬盤、換CPU也不是太難、換顯示器(筆記本電腦碎屏也不是小事)。這就造成了,哪怕當時用同樣價格買了性能相同的筆記本和臺式機,再過幾年,兩者的性能差距也會通過升級顯現出來。
一塊還算常見的主板,技嘉B85,4個內存條插槽,6個硬盤數據線接口。CPU摳下來也不難,CPU風扇也是隨便換,這么富裕的仗,筆記本電腦是想也不敢想的。
以及,臺式機除了主機之外,音響、鼠標鍵盤、顯示器這些配件還可以當傳家寶,繼續用在下一個臺式機上面。而筆記本電腦,除非再買臺一模一樣的,同系列的筆記本電腦,電源適配器都未必通用,也就是鼠標可以繼續留給下一臺電腦。
總結,從可持續使用成本這個方面來說,哪怕是售價和性能完全一樣的筆記本和臺式機,之后的使用成本也差不多是1萬相當于六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