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三年的情況來看,全國的新房市場和二手房市場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二手房的市場表現持續強于新房市場,尤其在高等級城市,過去幾個月二手房交易量頗高。
然而,新房市場卻低于預期,過去幾個月相關部門的決策者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
新房市場表現偏弱,庫存量較大,若要穩住樓市,穩住新房市場至關重要!
新房市場涉及諸多產業,只有眾多房企愿意拿地,地方政府的財政困難才能真正得到緩解;房企拿地后會進行開工建設,從而拉動鋼鐵、水泥、建材、建筑等上游行業。
因此,可以說穩住新房市場,便能穩住整個房地產市場,進而穩住全國經濟。
穩住市場的關鍵在于去庫存!
2024 年的 “517 新政” 中,央行首次設立了 3000 億的再貸款額度,鼓勵地方政府、地方國企收購存量新房用作保障房。
同年九月底的新政提出,允許地方通過地方專項債的形式融資,籌措資金收購存量新房用作保障房,同時盤活存量用地。
但自 “517 新政” 以來,半年多過去了,全國幾十個城市也陸續出臺了相關辦法,但據老楊了解,政策落地情況較差,存在諸多難點。
其中最大的難點在于,收購價格方面,買賣雙方難以達成共識。
許多地方政府和地方國企制定的收購新房價格,參考保障房的重建價格,也即以土地免費劃撥為條件建設的保障房,其建筑成本、管理成本、相關稅收、極低的利潤率,以此成本價格去收購市場化的商品房,出價一般僅為當地同地段商品住宅價格的 30%-50%。
問題的關鍵是,作為被收購方的開發商,只需打個八折或七折就能將房子售出,自然不愿以如此低的價格賣給地方國企,即便有央行和地方專項債的低息資金支持,交易也很難達成。
據房企的朋友反映,當前房企愿意按地方定價出售的項目,只有兩類,一類是商住房項目,房價原本就明顯低于純住宅,另外也比住宅難賣;
另一類是,過去幾年房企拍地時“競自持”的部分房源,自持,不能向散戶出售,出租比較麻煩,造成企業資金沉淀。不讓向散戶出售,但地方允許以低價出售給地方國企,哈哈呵呵嘿嘿……
老楊認為,2025 年,從國家到省再到市,應進一步放寬相關指導意見,指導并鼓勵地方適當提高收購價格,使買賣雙方預期趨于一致,形成一定規模的成交量,從而有力推動新房去庫存。
一二線城市新房庫存連降3個月
下圖數據從 2014 年四季度開始,當時處于上一輪房地產去庫存的高位。
2014 年 930 新政出臺后,加上 2015 年諸多新政,尤其是 2015 年四季度的房地產去庫存新政、棚改提量和貨幣化安置,新房庫存持續下降。
最終在 2017 年到 2018 年,新房庫存基本穩住,當時也是房價漲幅最大的時候,因為庫存少、新房供不應求,價格自然上漲。
2018 年下半年開始,隨著調控政策增多,部分城市,尤其是中西部、東北的低能級城市樓市開始降溫,新房庫存逐步上升。
其中,2021 年上半年,部分城市出現樓市熱,新房銷售較快,庫存規模有所下滑。
2021 年下半年,全國樓市大幅降溫后,新房庫存重新開始上升。
2022 年到 2024 年上半年,新房庫存規模雖低于 2014 年四季度到 2015 年水平,但仍處于高位。
值得關注的是,2024 年下半年以來,重點城市的新房庫存有所下滑,這與 “517 新政” 的出臺有關,尤其是九月底新政出臺后,十、十一、十二這三個月庫存連續明顯下滑。
由此可見,2024 年 “517 新政” 與九月底的新政對新房去庫存形成了較為有利的促進。
新政落地后,購房需求開始反彈,導致新房庫存下滑。
此外,收購新房用作保障房雖落地情況不理想,但部分地方仍在推進,也有一些項目成交。
另外,房票安置在很多城市大規模推開,無論是何種原因導致的拆遷,政府減少了安置房新建量,或實行貨幣化安置,或引導被拆遷戶通過房票購買商品房而非安置房,使得商品房庫存逐步下滑。
綜上所述,目前全國新房庫存壓力依然較大,但隨著過去幾個月多項措施的陸續出臺與逐步落地,新房去庫存開始加速。
按照目前庫存下滑的態勢,我們有理由相信 2025 年新房市場的去庫存及供求關系將會有所好轉,房企的壓力也會相應減小。
隨著供求關系的緩和,新房價格的跌幅會收窄,甚至部分城市的部分房源可能會止跌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