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如何陪伴孩子擁抱未來?教育變革與學校轉型何去何從……1月11日,由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指導、羊城晚報社聯合廣州同文教育研究院共同主辦的“明天已來—AI浪潮下的教育變革”2025家庭教育主題論壇&教育領航者同學會暨2024年度教育領航單位致敬盛典在廣州華外同文外國語學校舉行。
下午場舉行了一年一度的羊城晚報教育領航者同學會,這是一次跨界的盛會,在座的除了有教育界的專家,公辦、國際學校負責人,還有教育機構、科技企業的代表;同時這又是一場前沿的盛會,聚焦“AI浪潮下的教育變革與學校轉型”,探討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廣東實驗中學云城校區校長柯中明在現場分享了八個字“智啟未來,愛潤童心”,他介紹,學校建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此為“智啟未來”,而如何理解“愛潤童心”?“因為在人工智能這種背景下教育尤其要關注情感,情感的最高境界就是愛,所以學校格外注重這一點。”
柯中明提到,學校在幾個維度進行打造,首先是氛圍,“因為都是小學生,小學部的要求是跟孩子在交流的時候盡可能地蹲下身子,讓孩子覺得被尊重、被關心、被包裹、被理解。”其次,廣東實驗中學云城校區的教師團隊非常年輕,學校要求老師在課堂中運用技術。
廣州市越秀區小北路小學黨總支副書記、校長湯婉峰認為,“落地生根”就是要根據每一個學校的自己的實際情況生長,在她看來可以有三個契合發展,“第一是與學校的辦學理念契合發展,第二要與課程育人契合發展,第三要與隊伍建設契合發展。”
去年9月,小北路小學獲評廣東省中小學智慧教育應用標桿校、名師團。湯婉峰介紹,學校最先確定的就是圍繞“讓生命充滿陽光”的辦學理念,隨后確定目標,“第一是探索人工智能賦能的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自驅力、內驅力;第二是構建人工智能賦能的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第三是形成人工智能賦能的人機協同評價體系。”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黃埔實驗學校副校長石麗媛介紹了學校在這一領域的做法,她提到,學校是從課堂模式、教師準備、學習場景、課后輔導,還有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學評價等方面來進行的。
其中包括課前利用AI教學軟件輔助備課,提升教學設計針對性;課堂通過數據收集精準診斷學情,結合虛擬現實游戲化學習場景激發興趣;課后AR設備輔助答疑,精準推送錯題提高輔導效果。同時,建立AI自習室提供跨學科學習資源,魔方智慧農場提供特色學習場景,實施多元化教學評價。此外,智慧校園建設利用人臉識別,還有智能燈光等技術改善了校園管理,提升學生體驗。這些措施讓學生在豐富的人工智能場景中學習、探索、創新。
廣州市越秀區農林下路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成艷萍認為人工智能教育在校園落地根本在于教師。
在成艷萍看來,首先需要提升教師的自身素養,“一個永遠都抱著怎樣才能防止學生用 AI 寫作文這種觀念的老師永遠不會敞開心胸去擁抱新的時代,更不會關注時代的進步。”其次要致力于課程的設計和整合,讓人工智能融入日常的教學,海量的信息中哪些資源適合自己的學生?需要老師構建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找到適合自己學生的包括校本教材、教學課件和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源。
最后,成艷萍認為需要創新教學方法,“比如引領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開展項目式學習等等。老師從權威的知識傳授者作為學生,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屬科學城實驗學校校長周小飛分享了自己對于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應用“落地”的理解和“生根”的思考。
在周小飛看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存在兩個核心定義。首先它是以學生為對象,旨在培養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的教育行動。其次涉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學校管理、教學和教研的變革,以促進學校的數字化轉型。
周小飛認為,教育管理者在推動人工智能教育時,應首先保持開放的科學態度,“對于未知的事物,我們應保持敬畏和熱情,否則人工智能教育將難以落地生根。”其次,持續學習是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在學校落地的關鍵,人工智能作為新興領域,其產品和應用日新月異,如果不保持學習的心態,將很難適應并推動人工智能教學的發展;最后,校長作為管理者、參與者和榜樣,應躬身入局,帶頭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的實施,通過校長的示范和引領,可以激發全校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發展。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集團主任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黨總支書記兼校長張錦庭在現場提到,華師附小是廣東省唯一一所入選教育部公示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的小學,在如何把人工智能真正地落實在五育并舉、落實在每一個學科上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