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市場高度成熟的當今,作為手機周邊和附屬產品的TWS耳機、智能手表等消費硬件產品,同樣陷入著功能同質化、價格戰的窠臼。
除此之外,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也在顯現。Canalys數據顯示,蘋果、三星、Boat、小米、索尼等廠商長期占據著智能耳機市場前五的份額。
不過巨頭環伺的市場中,2021年成立的未來智能擺脫了陷入“被動競爭”的某種宿命。2024年,成立3年的未來智能成功實現了盈利。
而隨著大模型時代始料未及的降臨,傳統手機廠商紛紛為智能耳機增添Agent功能,就連字節跳動也發布了首款智能耳機Ola Friend。
凡此種種,意味著未來智能深耕的智能錄音與翻譯賽道迎來了更多變量。
圍繞大模型時代的可穿戴智能硬件創業與市場競爭,我們訪談了未來智能CTO王松。
以下為訪談內容,經「電廠」編輯:
不做“全能”AI智能助理,設計“克制”的耳機
Q:未來智能耳機主打的兩大功能是錄音和翻譯,也是許多現在智能耳機標榜的功能,當時是怎么鎖定到這兩個功能點的?
A:其實最開始我們也沒想好具體的用戶場景,是先儲備了錄音、翻譯的能力,去拿著錘子找釘子;在探討硬件形態時,又判斷耳機是未來人機交互的入口,才選擇了做耳機。
當時耳機市場其實已經很卷了,蘋果,華米OV都有自己的耳機產品,我們又不能做類似功能的通用耳機,又想做別人沒有的功能。市場調研后,發現通話錄音也是一塊市場空白,當時蘋果本身不具備通話錄音功能,安卓機則沒辦法滿足微信等App語音錄音的功能。
到這一步,其實還沒有鎖定到具體的使用場景。直到有用戶進來,他們用iFLYBUDS會議上錄音和轉文字,我們才看到原來用戶有這樣的需求,然后在這個路上越走越深、越走越精。
而且很有趣的是,我們的耳機用戶人群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錄音也就是會議的用戶,另外一部分是翻譯的用戶。現在錄音的占比已經低于翻譯。而且翻譯的用戶群在持續增長。
Q:除了會議和翻譯,一些包含耳機在內的硬件新品還提供了如對話GPT等等功能,打造“全天陪伴全能助理”的概念。未來智能怎么看大模型功能引入耳機這件事?
A:先說一下AI給我們帶來的改變,其實在22年上半年、ChatGPT還沒出來的時候,我們就在嘗試通過一些小模型來完成會議摘要提取等功能,包括當時流行的Transformer架構模型,比如Bert、T5等。
后來大模型的橫空出世,讓摘要、待辦等功能的實現變得非常容易了。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不會去做一個全能助理這類概念的產品。
原因是我們判斷現在AI的能力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我們的方向仍然是在垂類領域提供助手/助理的服務,我們的一些嘗試也是集中在會議領域。
其實目前會議相關的智能服務,更多還是集中在會議后的文本處理、知識管理這些方面。比如我們曾經設想過針對會議用戶,提供實時的摘要服務,在會議里進行實時內容提醒,但經過內部討論,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功能的價值并不大。
未來智能的產品理念還是比較克制的,你看iFLYBUDS的App也沒有加花哨的功能。我們還是想給用戶提供真正的價值。
堅守獨特定位,是應對大廠競爭的最好方式
Q:大模型出現之后,耳機被看作成為下代硬件流量入口的一個核心選擇,很多大廠下場搶灘,會有壓力嗎?怎么應對競爭?
A:沒壓力不太可能,但是我們更看重的是無論大廠還是小廠,他們的下場能夠把賽道給帶熱,這之后我們也能利用自己的先發優勢完成用戶心智的占領。
其實我們一開始做耳機的時候,就已經很卷了,對吧?大頭的市場份額都被蘋果華為這些巨頭給吃掉了,所以我們才切了一個細分的領域,憑借自己的特殊性存活下來。
至于未來怎么在大廠的夾縫中生存,其實還是要憑借堅守自己的定位。我們現在能夠提供的降噪、錄音、翻譯功能,這些大廠要做其實非常容易,因為他們掌握著底層的操作系統權限。
但他們為什么不來做?一個是因為他們有手機,他們更傾向于用手機實現這些功能,而不是在耳機上完成;另外一個就是對他們這種體量的企業而言,這個市場非常垂也非常小。
企業的核心產品、第一性原理的不同,決定了我們的不同。
Q:智能耳機市場已經出現了一些百元級的新品,怎么應對這種價格戰?
A:首先我覺得行業一定會存在細分的定位。我們做的是高端的AI耳機,一定還會有中端、低端的產品出來,大家的定位和用戶群體都不一樣。
甚至就像字節的Ola Friend,它的定價和我們一樣都在千元級,但產品定位跟我們也是不太一樣的——Ola Friend接了豆包,豆包本身就是偏年輕、娛樂的App,而我們還是商務辦公屬性。
Q:最近智能眼鏡產品非常火,有沒有可能未來智能的眼鏡和耳機會出現形態上的融合?
A:我覺得非常有可能。就拿RayBan Meta來說,很多用戶已經養成了全天佩戴它的習慣,甚至我了解到考慮到續航問題,有的人還會買兩副換著戴。
但是耳機,特別是入耳式耳機的一個問題是,用戶不太可能塞在耳朵里長時間連續佩戴。這也是現在開放掛耳式耳機比較火的一個原因,但開放式產品又會和眼鏡、口罩等等產生一些佩戴上相互“打架”的問題。
相形之下,音頻眼鏡類的產品就規避了這些問題。所以說眼鏡集成耳機一定程度上會替代部分耳機的產品或者場景。
但即便如此,眼鏡和耳機之間也會有一些功能的區隔,比如眼鏡就沒辦法做降噪了,在飛機、高鐵上,肯定還是入耳式耳機的體驗好。總之兩者不會是相互取代的關系。
Q:所以未來智能不會把智能眼鏡類企業視為競品嗎?
A:不太會。即便我們未來做眼鏡類產品,大概率也不會去做跟現有產品一樣的功能。
我們可能還是會找一些我們自己的點出來,比如可能是以會議的點切入,目前還在討論的過程中。
2024實現盈利,2025沖擊出海
Q:未來智能參展CES 2025。CES對中國企業而言是一個出海秀肌肉的舞臺,未來智能有這方面的規劃或具體舉措嗎?
A:我們其實一兩年之前就開始做出海規劃了,今年也在新加坡進行了線下的試點,但確實計劃在2025年重點發展海外市場,計劃是1月份產品在美國開賣,6月份在歐洲開賣,日本也在推進。總之全球重點的幾個區域,都會去開拓。
無論是政策、法律法規,還是用戶習慣,海外和國內的情況都非常不一樣。所以如果單純把國內的產品平移到海外,大概率沒辦法很好地適配海外用戶的需求。
所以我們未來在海外可能會開辟專門的產品線,獨立于國內。兩條線并行,但發展路徑、產品需求、產品設計都不太一樣。
至于為什么是這個時間點,是因為今年的確在做準備,克服公司內部的條件限制,包括供應鏈、渠道、人員招聘等等,接下來才好在海外放開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