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飛4年后,榮耀終于迎來關鍵時刻。
自今年第四季度啟動股改以來,榮耀的進程一帆風順,從引入中國移動,到中國電信、中金資本、基石基金等注資,不到四個月完成股改,從 “榮耀終端有限公司” 正式更名為 “榮耀終端股份有限公司”。
隨著股改完成,榮耀上市的腳步也越來越近。有媒體報道稱,榮耀的Pre-IPO融資計劃已經曝光,該計劃顯示榮耀計劃在2024年遞交材料申報創業板上市,其Pre-IPO輪的估值更是高達2000億元。
而榮耀如此緊鑼密鼓地推進IPO進程,背后的原因耐人尋味。
按理說,企業選擇上市,多半是為了融資,但身為國內五大手機廠商之一的榮耀,并不缺錢,反而可以說是“財大氣粗”。今年初,趙明曾透露,榮耀當時的利潤兌現率高達120%-130%,賬面上躺著幾百億現金流。
上市并不是所有公司的歸宿,只是公司做大的一個必經階段。在創立小米的第四年,雷軍曾表示,小米五年內不會考慮上市,而是要把焦點放在產品上。
此刻距離榮耀從華為獨立,也剛剛走過第四個年頭。如此迅速的推進上市,或許背后跟榮耀股東、經銷商、員工們急于兌現價值有關。
去年11月,深圳國資背景的吳暉接替萬飚出任榮耀董事長,榮耀啟動股改后萬飚因個人原因辭職。據悉吳暉入駐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推動上市,這可能代表大股東的意愿。
與此同時,榮耀的經銷商也在推動上市進程。據了解,收購榮耀的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由國資大股東及30余家代理商、經銷商共同投資設立。如今華為回歸手機市場,榮耀經銷商為求安穩,希望榮耀上市兌現價值。
此外,榮耀員工則是推動上市的另一股力量。榮耀內部曾有 “奮斗者協議”,員工放棄年假和年終獎換取上市后的股權分紅,而隨著股改完成,最近該協議似乎在改變,這也反映出員工對上市的期待。
不過本文聚焦的并不是榮耀上市背后的原因,而是討論榮耀作為一家手機廠商,正在面臨的現狀以及未來的潛力。國內手機廠商登陸二級市場的并不多,只有小米和傳音。前者市值在今年走出了陡峭的上漲曲線,但更多的是由造車業務推動,后者則把主戰場放在了海外,市值千億出頭。
那么,榮耀的機會在哪里?
01 從“棄子”到殺回巔峰
如果追溯榮耀歷史,已是9年前,當時還是華為運作的子品牌,效仿小米的互聯網手機打法,依靠華為這棵大樹,榮耀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一度接近17%。
2020年11月,華為受多方面影響,迫于壓力決定剝離榮耀。任正非也直言,“一旦‘離婚’就不要再藕斷絲連”。而跟華為撇清關系之后,單飛的榮耀轉瞬便進入艱苦歲月。
從市場份額來看,榮耀獨立之后的第二年4月份,一度下跌至3%,迎來了“至暗時刻”。
彼時,榮耀CEO趙明也談到,榮耀整個開發平臺與運作體系幾乎是推倒重來,無論是影像能力、能耗管理還是操作系統,其實都依托于之前已經形成的相對穩健的平臺,因此當平臺變換時,基本上整套體系要重構。“當市場、產品推倒重來時,它不是起伏,而是歸零。”
好在榮耀找到了新的資金來源,并且通過機海戰術,來盡可能地占領華為離場所留下的空白,哪怕所推出的產品幾乎被外界詬病是華為手機的翻版。比如,榮耀數字系列與華為P系列很像,而旗艦機的Magic系列和華為Mate系列則長得相似。
對此,榮耀CEO趙明也沒有過多否認,只是表示,想要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還需要一點時間。
直到2021年第三季度,榮耀才轉危為安,實現大幅增長。而后的2022年稱得上是新榮耀全球市場的元年,從技術、產品的研發上市,到海外市場渠道的建設,榮耀三步并做一步走。
根據IDC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榮耀的市場份額已突破18.2%,在2023年拿下國內安卓市場第一的稱號。
而為徹底解決資金問題,榮耀自獨立以來也一直積極為上市做準備。
據悉,早在2021年8月時,就曾有榮耀核心經銷商透露,榮耀近期可能上市,經銷商可購買原始股,認購金額500萬-5000萬元不等。但據第一財經報道,2022年開春后,榮耀已撤回了原始股認購通知。
2023年,榮耀再次重啟渠道配股,彼時有業內人士透露,榮耀的配股對象不僅是渠道,也面向員工,甚至將配股指標分攤到各部門。
其中,榮耀股東較為分散,需要權衡各方利益可能是其對上市“搖擺不定”的原因之一。業內人士表示,榮耀多位股東均為其供應商,并與榮耀存在交易關系,榮耀在上市前仍需進一步厘清關系并完善相關結構和機制。
經過股改之后,目前榮耀的投資者較為多元,涵蓋第三方資本、行業上下游生態企業、運營商、以及代理商平臺等。向好的一點是,目前各家投資者基本達成統一,上市也已經“箭在弦上”。
不過,如今的資本市場已過了“狂熱”階段,榮耀是否錯失上市窗口期,甚至出現上市即破發的情況,也成了股東們更為關心的問題。
當然,無論上市與否,從業務層面來看,榮耀確實已經站穩腳跟,證明了自己,但站在整個行業角度來看,也是從舊戰場來到了新戰場,接下來的道路也難言坦途。
02 華為回歸,榮耀“承壓”
可以說,自華為體系中分離出來后,榮耀走上了一條頗為順暢的擴張之路。然而,隨著華為手機業務的全面回歸,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
從去年春季發布P60系列手機,到華為Mate 60系列再于秋季開售,2024年以來華為恢復了一年兩款旗艦手機的發機節奏,手機業務正逐漸回歸正軌。
Canalys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市場時隔兩年首次出現回暖,出貨量達到6770萬臺,與去年同期持平。其中,華為在經歷了13個季度的努力后,憑借Mate及nova系列的熱烈市場反響,出貨量達到1170萬臺,市場份額達到17%,重奪中國大陸市場第一。
相反,榮耀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銷量均有所放緩,位列第五。其中,榮耀一季度的手機出貨量為1060萬臺,同比增長9%。
從市場份額來看,華為手機在國內市場的份額自2023年第三季度開始加速增長時,正是榮耀份額下滑的起點。雖然2024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13.2%,但第二、第三季度分別下滑了3.7%和22.5%。 尤其在第三季度,榮耀市場份額已經下探到了第五,市占率為14.6%,是國內前5手機廠商中跌幅最大的手機廠商。這種下滑趨勢目前尚未看到拐點。
其實,自華為被制裁后,榮耀在戰略上一直是要做華為的接力者。任正非甚至還開玩笑說,榮耀以后可以拿著“洋槍”、“洋炮”,而華為則拿著新的“漢陽造”、“大刀”、“長矛”,看看誰能贏。
這些年,榮耀采用與華為共用的自研麒麟芯片使其在中低端市場上與一眾對手拉開了不小的差距。如今,面對華為手機業務回歸帶來的持續壓力,這意味著榮耀接棒華為的戰略徹底無望,接下來必須要找到清晰的位置了。
因此,榮耀IPO在此時被推上臺面,也能看出其準備打一場硬仗的決心。
03 不再做華為“影子”,榮耀的兩板斧
可以說,榮耀完成了獨立后的第一階段任務,但接下來的任務更不輕松,榮耀要為順利上市鋪路,就要給資本市場講好故事,尋求估值最大化。
目前來看,榮耀有兩個主要戰略點,一是用“AI和折疊屏”沖擊高端市場;二是尋找差異化之道,發力海外市場。
首先是AI,業界普遍認為,手機端側與AI大模型能力融合,未來將成為每個人的私人智能助手,甚至可能引發智能手機的巨變。
根據IDC的預測,在2024年起,新一代AI手機銷量將會大幅度增長,并帶動新一輪換機潮,2027年AI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5億臺,市場份額超過50%。Counterpoint Research稱,2024年AI手機出貨量初估將超過1億臺、2027年預估達5.22億臺,期間的平均復合年增率達83%。
AI手機讓所有智能手機廠商都回到了同一起跑線?,F階段,三星打響了AI手機的第一槍,OPPO、榮耀、vivo、小米等也開始發力AI手機,比如魅族宣布將停止傳統“智能手機”項目,全力投入明日設備AI For New Generations;OPPO也迫不及待地宣布,正式進入AI手機時代。
這也重新為榮耀提供了一個沖擊高端市場的機會。此前,榮耀CEO趙明不止一次要改變高端市場蘋果一家獨大的狀況。盡管最近幾年加速追趕,但始終難以逆勢突圍。
在今年9月6日召開的IFA(歐洲消費電子展)上,榮耀發布了名為“AI Agent”的跨應用開放生態智能體,并宣布將在下一代旗艦機型榮耀Magic7系列上落地商用。
“榮耀真正的優勢是用AI重構整個的服務。”前段時間,趙明談到,早期產品開發習慣單思維邏輯解決問題,發揮的是硬件本身的能力。AI+硬件賦予了硬件靈魂,擁有了主動的能力。為此,在榮耀Magic7系列發布會上,趙明特意展示了YOYO智能體“一句話點2000杯咖啡”功能。
不過,發展AI和重構操作系統,幾乎是當前每一家手機廠商正在走的道路。例如,華為前不久發布的原生鴻蒙HarmonyOS NEXT 5.0,也同樣將原生的AI能力融入到操作系統之中。
其次,折疊屏也是榮耀深化高端的“高光戰場”之一。
榮耀的高端化,源自2022年初,在在巴塞羅那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榮耀連續發布Magic 5、Magic 5 Pro以及首款折疊屏手機Magic Vs,全球售價高達1599歐元。在2023年下半年,更是連續發布了榮耀Magic V2、榮耀V Purse、榮耀Magic Vs2三款折疊屏產品。
今年1月,榮耀Magic 6、Magic 6 Pro和折疊屏榮耀Magic V2 RSR保時捷設計同時亮相。6月,榮耀Magic V3再次刷新了折疊屏輕薄天花板,且將AI與硬件、操作系統深度融合的功能正在潛移默化革新AI時代折疊屏的用戶體驗。
可以說,榮耀一是通過延續自華為的海外高價發布和聯名奢侈品牌的組合營銷方式,逐漸打造高端人設;二是抓緊折疊屏風口,通過“折疊屏機海戰術”站穩高端市場。
在折疊屏市場,榮耀確實有“王侯之相”,只是折疊屏手機市場還處于充滿變數的時期,從小眾到大眾需要時間,這對榮耀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其次,折疊屏早已成為手機廠商“內卷”的新方向,未來勢必會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榮耀還需要在產品、服務、技術等多個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另外,對于榮耀來說,在華為回歸,國內市場銷量和份額難以突破的情況下,出海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題。
海外市場一直是包括榮耀在內中國品牌的香餑餑。
此前,“華為+榮耀”組合依靠著技術和渠道優勢,早在2018年就曾經做到俄羅斯市場的Top2品牌,德國、芬蘭等歐洲以及中東地區6個國家的Top4,成為了中國手機品牌出海成功的例子之一。
然而,迫于壓力,2020年華為和榮耀“分家”之后,由于產品生產供應和研發因素影響,榮耀海外市場的份額降近幾乎為零。
而后的2022年稱得上是新榮耀全球市場的元年,從技術、產品的研發上市,到海外市場渠道的建設,榮耀團隊三步并做一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