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費電子板塊大漲,部分蘋果產業鏈甚至創出階段新高。
有外媒報道,蘋果公司已要求代工廠在未來幾年內減少iPhone組裝產線普通人力需求,部分產線普通人力需求相較過去可減少約50%。
時代周報記者向多家果鏈廠商核實該消息的真偽,立訊精密、富士康、歌爾股份均表示涉及單一客戶信息,不便透露。但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Ivan Lam認為上述消息有所失真,過度關聯自動化目標和工廠人工調整。
國內機構認為,“果鏈”股價上漲的背后主要是兩方面的邏輯,一方面是蘋果Vision Pro、Apple Intelligence等新品的發布和推進,有望帶來相關供應鏈公司升級的機會。
另一方面,近年來“果鏈”企業的轉型也初顯成效,部分廠商已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吃到增長紅利。不過,這些企業在新領域和新業務的收入占比較小,收入基本盤仍是消費電子領域。
6月28日收盤,歌爾股份(002241.SZ)漲4.78%,報19.51元/股;歐菲光(002456.SZ)漲4.13%,報7.81元/股;立訊精密(002475.SZ)漲1.18%,報39.31元/股;藍思科技(300433.SZ)漲1.73%,報18.25元/股。
新品帶來新預期
6月28日,蘋果Vision Pro國行版正式發售。據多家研究機構此前發布的物料清單顯示,在Vision Pro的供應鏈中,除M2和R1視覺處理芯片由蘋果自研,其余大部分器件均由外部企業提供。其中,中國廠商為提供了64%的零件和組裝支持。
例如,在大陸地區供應商中,除負責組裝代工的立訊精密外,還有傳感器模塊供應商高偉電子(01415.HK)、鋰電池暨電源管理系統供應商德賽電池(000049.SZ)、揚聲器模塊供應商歌爾股份、負責供應Vision Pro結構本體中框和外殼的長盈精密(300115.SZ)和領益智造(002600.SZ)、IPD電動聚焦驅動系統供應商兆威機電(003021.SZ)等。
蘋果Vision Pro國行版正式發售前后,機構紛紛發布報告看好果鏈公司,認為蘋果Vision Pro或將帶來相關供應鏈公司升級的機會。
銀河證券表示,長期來看,國內外混合現實(MR)年復合增速樂觀,利好蘋果相關供應鏈,AI芯片及渠道服務商等;國投證券指出,Apple Vision Pro入華后將對AR/VR/MR產業的產品范式與內容生態帶來積極影響,更加有利于國內內容生態的培育和發展。
除了Apple Vision Pro的影響,更多機構關注下一代蘋果AI手機的驅動作用。
6月28日華西證券發布研報稱,以蘋果為引領者的AI手機時代將加速到來,手機端芯片零部件升級驅動AI手機產業鏈量價齊升;而聯動其他AI智能終端帶來更為豐富的體驗,協同效應更為明顯。
信達證券也表示,AI或引領終端換機潮流,蘋果去年底以來受到安卓銷量崛起的沖擊,當前果鏈較多個股處于低估值水位,建議持續關注。
招商證券也曾指出,看好蘋果AI 時代端側創新以及云端布局推動產業鏈迎新一輪發展機遇,蘋果未來三年望迎向上創新周期,蘋果有望推動老用戶換機潮,帶來國內蘋果鏈業績和估值向上彈性。
也就是說機構認為蘋果產業鏈的升級在于終端產品升級帶來的產業革新而非蘋果公司簡單的“自動化”升級要求。
真假“自動化”
關于市場的“50%自動化”的傳聞,Ivan Lam亦認為消息失真,過度關聯自動化目標和工廠人工調整。他表示,富士康深圳龍華工廠的燈塔工廠已經實現了高度自動化,自動化是每個工序的拆解并逐步升級,但并非所有產線都能一步到位完成升級換代。
Ivan Lam還指出,自動化利于供應鏈優化,長期效益顯著,能夠跟上蘋果自動化節奏的工廠,也能更容易滿足其他廠商的需求。自動化追求的是成本、供應能力和質量的綜合提升,短期內效益可能并不明顯,但長期來看效率提升將帶來顯著收益。
也有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就蘋果而言,自動化是蘋果制造段轉型升級的一個趨勢。機器生產和人工生產之間在成本上存在成本上的臨界點,一旦該臨界點被突破,實現全線自動化將會是最優選擇。
“不過評估是否要上自動化機臺設備,要看這個產品規模多大,哪些環節對于精度、速度有高標準要求,對關鍵的制造環節實施自動化生產才能實現成本效益的最大化,不能為了自動化而自動化。國內有非常多優秀的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公司內部也有充足的人才儲備,如果需要進行自動化也能快速適應。”該人士補充道。
據了解,目前國內多家“果鏈”廠商已經實現了較高水平的自動化。
例如,歌爾股份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歌爾股份目前擁有2700多人的自動化設備研制團隊,提供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與測試設備與數字化工廠解決方案,支撐了零件生產90%以上實現自動化。
立訊精密在2023年年報將自動化與數字化列入核心競爭力中。立訊精密表示,在自動化工藝方面,公司實現工藝制程中精密電子元器件的定位與檢錯判斷、組裝過程中零件與治具的主動配合定位以及零組件產品外觀機器 AI 輔助檢 查,依靠機器視覺的測量數據實時反饋,增強自動化設備的深度自學習能力,打造自動化工藝的閉環控制。
走!“上車”
盡管近期蘋果利好消息頻發,但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已經成為許多果鏈企業對抗風險的策略。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為供應鏈企業提供了新的增長機會。“上車”是多家果鏈轉型的集體選擇。
歐菲光2023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收入168.6億元,同比增長13.73%,凈利潤7690.5萬元,實現了扭虧為盈。從細分產品來看,除收入占比72.66%的智能手機產品,歐菲光的智能汽車產品收入占比為11.32%,新領域產品占比14.28%,二者均同比增長超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