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增加關稅和貿易壁壘,推動制造業回流將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底色。
爭搶制造業必將成為中美雙方的博弈重點。
2024年11月1日起,新版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正式施行,限制措施由31條壓減至29條,制造業領域“清零”。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目的就是希望能繼續吸引外資、留住外資,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外資的參與,自己關起門來是實現不了現代化的。
但輿論場中,總有人會炒作外資撤離論來帶節奏,他們以血統論將外資斥為非我族類,懷著國產替代的自信認為外資/外企早走早好、應撤盡撤。這種帶節奏的,非蠢即壞,完全背離了當前政策的主基調。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喊出:千萬別讓外資跑了。
就拿當前汽車產業來說,作為引進外資的主要成果,合資車企為中國汽車產業培養無數的科研技術人才,建立完善了的生產研發體系,做大做強了整個汽車供應鏈體系。這個時候,卻有很多帶節奏的人,在唱衰合資車企,詆毀合資品牌。
捫心自問,有哪個合資品牌會踩著政策的底線,去生產載重僅有375kg的底線車;有哪個合資品牌會私自降低標準,用常壓油箱來替代高壓油箱;有哪個合資品牌會無底線地壓榨供應商;有哪個合資品牌的員工福利會低到令人發指?
希望中國品牌的車企越來越好,肯定是對的,但絕對不能一棒子打死,非我族類的合資品牌就應該被擠死。一家獨大的市場,注定對消費者百害而無一利,多種形態同時競爭的市場,才是一個真正繁榮有活力的市場。
從2024年1-11月的汽車市場來看,中國自主品牌累計銷量1590萬輛,同比增長22.5%,市占率上升至65.1%。這樣的形勢,對于合資品牌而言,是極其嚴峻的,很多合資品牌同比下滑超過了20%以上。
那么,2025年會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