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越是名校的初中生,雖然升上重點高中的可能性更大,但進入重點高中后成績滑坡也更常見。相反普通學校的初中生,往往有著更大的提升空間,雖然他們上重點高中的幾率也更低。
初中階段的學習強度、學習難度的特性,使得投入度的差距,相比思維能力差距更為明顯,也出現即使按照學區入學的一些名校,在生源并沒有明顯思維能力優勢的情況下,可以獲得更高的升學率。
初中階段的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不是他們讓學生具備更強的思維能力,而是讓同等思維能力的學生,擁有更好的成績表現。
學校的師資力量,學生整體的投入度,學校的學習氛圍與環境等,名校選的不是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是家長的經濟實力,學區房的價格,本身就帶有家庭篩選功能。
家庭的經濟實力越強,往往對于孩子的投入度越高,相反一些普通初中,尤其是鄉鎮初中,完全憑借孩子天賦在學習,而這些學生家庭的差距,同樣也會體現在學習氛圍之上。
假設重點初中的孩子有20個聰明孩子,但卻有50個孩子升上重點高中,就會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高中出現學霸變成學渣的情況,而普通初中10個聰明孩子,只能有5個孩子升上重點高中,這5個孩子不僅不會掉隊,還是排名考前的學生。
因此重點初中孩子更容易后勁不足,是因為其分母足夠大,學生的水分也足夠大,而普通初中孩子的后勁,只是被掩蓋的真實實力的回歸,初中各種外在因素的差別,進入高中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