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第五屆人才大會暨第七屆“青年學者松山論壇”上,百余名博士慕名而來“揭榜”人才招募令。記者了解到,在該校,當前博士人數已達到401人,占專任教師比例從2017年的8.6%提高到44.1%。
“學校積極為人才架梯子、搭臺子、鋪路子,打通人才外引內聚的‘雙循環’。”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謝永華道出了訣竅。
據悉,所有博士入職學校第一年并不上課,他們去了哪里?
“第一年,我們去往企業和技能大師工作室進行跟班學習。”去年9月剛入職的博士金岑芩揭曉了答案。磨刀不誤砍柴工,對于剛入職的博士來說,如果不能近距離感知行業動態,就無法給出適應行業前沿發展需求的教學方案。她說,通過在企業培訓,更能深刻感知行業需求,培養從事通信系統設計、設備研發與制造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引進企業專家進校做產業教授,同時,學校的青年博士教師也走進企業,在一線崗位上感受市場變幻的脈搏。
“沒想到今天能以‘教授’這樣的身份走入大學。”當天,匯鴻國際集團中天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華偉正式受聘為學校產業教授。本次解鎖“產業教授”新身份,他已經有了詳細規劃,“針對國際貿易、跨境電商、供應鏈管理等領域,對課程體系進行動態調整,確保教學內容與崗位技能高度契合。參與教材編寫與課程開發工作,引入真實案例與項目,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針對性,為學生搭建起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縮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距離。此外,我還將帶領商貿學院青年博士,共同研究國際貿易前沿問題,做好技術創新、技術攻關與技藝傳承,提升青年博士的實踐技能與成果轉化能力。”
謝永華介紹,學校大力推進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搭建了產才融合“直通車”。學校與華為、北京精雕、蘇豪等企業共建產業學院,選聘產業教授、產業導師參與實驗實訓教學,與骨干教師結對子,提升“雙師”素質。同時,學校還鼓勵教師依托產學研項目“走出去”,深入企業兼任“科技副總”,開展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在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時反哺教育教學,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實現人才鏈與產業鏈的精準對接。
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余旺旺深有感觸。2021年,他成為第十四批江蘇省科技鎮長團團員,在棲霞區人民政府龍潭街道辦事處掛職工委副書記。在掛職期間,利用高校人才資源,精準對接企業需求。通過組建“智能焊接技術”“機器人集成與應用技術”和“精密制造加工技術”等博士團隊,先后組織了50多場產學研對接,在校企合作、校地共建中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去年7月,他成為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并推動學院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和產學研項目對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突破,聯合企業申報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并首次榮獲省二等獎。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顧潮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培養,于近日印發了《關于深化“江蘇工匠”培育工程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聚焦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關鍵環節,提出5個方面19條舉措,為全省做好新時代技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能吸引眾多博士加盟且扎根于此,在于抓好“評”這個指南針,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
學校人事處處長張莉發現,有的老師教學能力強,有的老師深耕科研,有的老師更擅長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那能否根據教師所長,量身定制職稱評價體系?
“老師們可以任意選擇適合自己的賽道奔跑。”張莉解釋,學校根據老師特長展開分類評價體系,讓每個老師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學校將教師分為教學主體型、科研主體型、教學科研并重型、實踐教學型教師四類,不同類型教師承擔不同比例的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和育人工作。對教學型教師主要考察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專業建設等能力;對科研型教師主要考察學術貢獻、理論水平和學術影響力;對社會服務型教師主要考察成果轉化、社會經濟效益;對實踐型教師主要考察技術技能水平。如科研主體型崗位,科研工作占其工作總量的60%,教學任務只占到30%。通過分類評價,不同類別的人才都有展示價值、實現卓越的機會。
同時,學校還增設了職稱評審的“綠色通道”,比如教師做出標志性成果,就可以由此評教育教學卓越獎,評出來之后直接晉升副教授。去年9月,33歲的教師楊夢娜晉升為副教授。這得益于她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第三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同時指導學生在全國性比賽中多次獲獎。“以往講師滿5年才有資格申報副教授,如今學校為有突出標志性成果的教師開辟‘綠色通道’,不受論文等量化指標限制,由教學委員會直接提交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楊夢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