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種聲音,商場大面積空置、經濟不好是電商的影響,脫虛向實需要打擊電商,回歸實體經濟。對此,老布有不同看法,接下來解析一下:
從電商的直接打擊面看,電商影響的是實體門店,不是影響實體經濟,不要混淆概念。電商背后的經營主體,就是千千萬萬個實體經濟,只是形式換了,比如電商在賣手機、家電、農產品,這些店家不是實體經濟嗎?一定要擺到商場,一個月交幾萬店租才是實體經濟嗎?電商平臺費不更低嗎?
同時,電商線上+門店線下組合,還可能降低店租成本,比如老布有個老鄉銷售家鄉特產的,他門店不用選在市中心,就在小區樓下,但借力電商的網銷,鋪開了全國的市場,店租還降低了。
再從電商的效用來看,還大幅提升了實體經濟的交易、流通速度,即使在一個很偏遠山區,只要你的產品有特色,或者有競爭力,銷量就可以通過電商得到幾何級數的放大,做到了真正的酒香不怕巷子深。
另外,電商雖然打擊了商場,但也旺了另外一種地產業態的產品,那就是物流、倉庫廠房和用地,使一個城市的土地效率得到充沛的使用,因為物流倉庫不需要建在市中心,在遠郊都可以,你表面上看到了商場的冷清,那物流倉庫的業主不也受益了嗎,你可以不做商場,可以做倉庫物流啊。從實體廠家來說,鋪倉庫的物流成本,大多數還要遠低于鋪商場高昂租金的費用,實體廠家還做到降本增效了呢。
回到被影響商家的層面,在商場、商業街銷售衣服、日用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美食、理療、電影等體驗式業態,你要么從事這些業態,要么順勢而為,在電商平臺開店。強者從來不抱怨形勢,就像老布做房地產,商業地產受到影響,那我就把商鋪配比做低,把住宅比例做高不就完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