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2023年,當華為掌舵人任正非簽下那份不造車決議,宣布華為不造車,只賦能車企之時,整個國內車圈一片嘩然。對此有人深感意外,有人則長舒了一口氣。正當我們以為華為會慢慢淡出車圈之時,誰也不會想到,在短短的一年多之后,宣布不造車的華為不僅沒有離開舞臺,反而搖身一變成為了眾多車企們紛紛追逐的對象。
當下華為的朋友圈正在逐漸擴大,并且與合作伙伴們的關系也在逐步深化,對于大家爭著搶著給華為“送錢”的行為,大家早已見怪不怪,而在眾多“追求者”之中,長安與北汽無疑是最為積極的兩位。
近期,華為汽車業務鴻蒙智行合作方之一的A股上市公司北汽藍谷,發布了旗下子公司北汽新能源增資擴股的最新進展公告。其中包括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小馬易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在內的11家戰略投資者合計投資81.5億元。而根據北汽藍谷在本月中旬所發布的公告來看,北京汽車與子公司北汽新能源簽署了一份增資協議,計劃將經兩輪共計12位戰略投資者的增資,北汽新能源將獲得101.5億元人民幣增資。北汽藍谷方面的這一系列動作無疑是為壓住華為進行前期的準備工作,此前北汽藍谷的管理層曾表示:我們現在是華為“四界”之一,又占據中高端市場,未來(雙方)合作能有多深入就有多深入。
作為長安的高端新能源品牌,阿維塔早在今年8月下旬便與華為簽署了合作協議,阿維塔方面斥資115億元購買了華為持有的深圳引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10%股權,當時長安汽車,華為公司以及重慶市政府等相關方面的重要領導均出席了協議簽約儀式。
距離上一份合作協議簽署不到4個月,長安汽車再度發布公告,宣布長安汽車,南方資產等交易各方擬與阿維塔科技簽署《關于阿維塔科技(重慶)有限公司之增資協議》,準備為阿維塔增資111.01億元,以加強后續與華為方面的合作投資。近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華為引望此前為長安汽車預留了20%的股權,考慮到阿維塔與華為購買緊密的合作及資金狀況,先期由阿維塔購買引望10%股權,未來會根據情況,對預留的引望另外10%股權做出安排。
除了北汽與長安這兩家財大氣粗的傳統車企之外,華為的鐵桿合作方賽力斯也是不甘人后。在8月25日,賽力斯方面便發布公告,擬通過賽力斯汽車以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華為持有的引望10%股權,交易金額為115億元。
通過以上信息不難看出,如今很多品牌都在爭相與華為進行合作,一系列搭載華為技術的新車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一筆一筆大投資不斷引爆我們的眼球。這不禁讓人思考,華為近段時間的操作不就是在賣子公司股權給車企圈錢嗎?這么搞下去,車企們不就是在為華為打工了嗎?
如今,華為在智能化領域已經一家獨大。比亞迪,奇瑞,東風,長安,北汽,廣汽等國內一線自主車企紛紛倒向華為陣營,甚至就連奧迪、豐田等國際巨頭也選擇了與華為合作。目前來看,新能源市場的大半壁江山都與華為產生了深度綁定,而華為已然成為了車企們繞不開的存在。
從短期來看,與華為綁定的車企們確實占到了便宜,畢竟華為能夠提供成熟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以及巨大的品牌效應,可大幅提升產品的吸引力。同時也能減少車企的研發成本,現成的方案拿過來就可以用,省錢又省力。
但從長期來看,這未必是一件好事,當市面上的絕大部分車企都采用華為方案時,產品在智能化方面又還有多少新鮮感呢?屆時大家的車機系統千篇一律,智能駕駛水平沒有明顯差異,消費者難免會審美疲勞。而到那時,已在研發方面自廢武功的車企們又會陷入到技術發展停滯的尷尬期,受傷的不僅有車企,更有消費者。
車叔總結
目前來看,擁抱華為已經成為了現階段各家車企的共識,但如果這一進程繼續進行下去,華為一統江湖,市場及消費者難免會有厭倦產品內核的千篇一律的那一天。個人認為,擁抱華為雖然已經成為大趨勢,但車企們還是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在與華為進行合作的同時,不應自廢武功,在戰略上避免成為單一技術商的附庸,只有這樣才是長遠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