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成都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對日前出臺的涉及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進行解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現場獲悉,成都的目標是,2024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2026年達到17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建成創新活躍、能級領先、應用廣泛、要素集聚的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
成都人工智能產業計劃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會議現場,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機關黨委書記丁琴表示,此次出臺的《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以及《成都市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其實施細則(下稱“算法十條”),將全力構建從頂層設計到政策惠企的系統性工作體系。
其中,《行動計劃》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方面提出具體的要求,對產業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重點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培育行動,指出人工智能未來將在生產、生活、治理等應用場景上落地。
算法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基于此,成都支持從理論算法研發到產業應用轉化全環節發展,還出臺了“算法十條”。此前,成都已針對數據和算力制定相關政策,此次“算法十條”的發布,意味著成都成為全國首個分別出臺人工智能“三要素”產業專項政策的副省級城市。
此次會議還提到成都的發展目標,明確到2026年,成都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預計達到17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建成創新活躍、能級領先、應用廣泛、要素集聚的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
躋身全國第一方陣并非易事,成都的底氣何在?自2021年以來,成都先后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大力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如今經過三年培育,成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呈現出一組組亮眼的數據。
從產業規模來看,2023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780億元,近三年復合增長率達40%,擁有企業近900家,產業競爭力穩居中西部第一。此外,作為全國僅有的兩個投運超算和智算雙中心的城市之一,成都已構建了“超算+智算+通算+邊緣計算”多元異構算力設施,其中成都超算獲評“國家綠色數據中心”,成都智算入選工信部2023年先進計算典型應用案例,目前智能算力規模超過4700 Pflops。
種種優勢都在表明,成都已具備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再飛躍”的基礎和優勢。
重點發力行業大模型
近年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也在密集出臺人工智能相關產業政策,將人工智能列為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城市競爭如此激烈,成都要想讓人工智能產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機會究竟在哪里?
“成都將重點發力行業大模型,比如金融行業、醫療行業、智慧城市管理等。”丁琴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她分析,大模型首先是有一個基座,即具有通用性的大語言模型(L0),為人熟知的ChatGPT就屬于這類基座,大語言模型投入資金大、競爭激烈,未來還會出現“贏家通吃”的局面,成都應當在L0基礎之上,發展L1,即行業大模型。丁琴也坦言,大語言模型不是成都的專長,但在行業大模型上發展態勢良好,“在現實情況基礎上,成都將結合自身優勢,走自己的路,實現錯位競爭。”
智慧醫療領域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成都率先在全國自主研發創立“基于記憶機制的新一代認知神經網絡模型”,實現低成本小樣本的機器學習能力,在乳腺、骨骼、肝臟等8個方向獲得AI全球挑戰賽第一名,并在北京等10個城市200多家醫院應用、服務超過5萬人(次)。
行業大模型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此次《行動計劃》還拿出了真金白銀。其中提到,支持企業、高校院所開展行業大模型研發應用,對性能先進且成功通過國家大模型備案登記的前十名,給予100萬元一次性獎勵。“目前成都已有三家企業通過國家備案,與其他地方相比,成都是較早做出政策支持和鼓勵的城市。”丁琴表示。
在發展行業大模型上,成都各區縣角色定位也有所不同。根據《行動計劃》,要完善人工智能產業“2+6+N”布局,其中的“6”更聚焦于人工智能具體領域,即武侯區、錦江區、成華區、龍泉驛區、雙流區、溫江區將承擔著協同發展地的角色,推進智能終端、智能芯片、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