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又到了尾聲。
雖然是偏向線上渠道的大促銷售節(jié)點,但線下和線上的手機市場各有其冷熱。受宏觀環(huán)境影響,在手機創(chuàng)新乏力的背景下,今年,以價換量成了各手機廠商刺激銷量的優(yōu)選,連蘋果也不例外。在618大促尚未拉開時,蘋果便率先宣布降價,新品iPhone 15系列降價最高超2000多元,以價換量意圖明顯。
以價換量的策略,也讓線下市場顯現(xiàn)回暖。在行業(yè)“風向標”華強北的步行街上,諸多手機品牌的直營或經銷門店門庭若市。南都灣財社記者走訪看到,端午期間,手機品牌直營店晚上9時依然有較高客流量。同一時段,在寶安區(qū)某實體超市中的手機品牌直營店也聚集著不少人,近30位消費者在華為門店試用新機。
端午期間晚9時深圳某華為體驗店。攝/柴嘉
此外,線下渠道中以舊換新也成為手機廠商頗為重視的舉措之一。南都灣財社記者走訪看到,蘋果、三星、華為等主要線下渠道都有相關標識,部分機型還明確標有政府補貼字樣。
線上渠道方面,在IDC中國副總裁王吉平看來,目前的現(xiàn)狀就像“每天都在過618”,這是電商促銷逐漸日常化對人們感受的影響。今年,618大促取消預售,實則是將整體戰(zhàn)線提前至5月底,拉長了促銷時間,或對5月的銷量有幫助。“但如果從整個5-6月來看的話,最終銷售情況可能不會提升特別明顯。”
廠商秀戰(zhàn)報明顯低調,市場情況或與去年同期持平
今年3月,商務部等多部門先后發(fā)文推動“以舊換新”。不過,相關內容主要是指對家電、汽車等大型產品類目,對于手機產品,政策更多體現(xiàn)在完善相關標準等方面。
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表示,在手機產品方面,以舊換新更多是廠商或平臺自己開展的業(yè)務。“由于旗艦產品保值率更高,所以這些動作對于高端產品拉動更明顯。此外,在大件家電產品上,消費者消費行為也有一定改變,很多消費者現(xiàn)在更愿意選擇平替或二手產品,在節(jié)約預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較高的品質。”
回到618智能手機的銷售情況。在線下渠道,政府補貼的加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深圳地區(qū)手機線下門店的銷量。
多位手機品牌代理商向記者表示,自5月31日開始,全深圳的手機直營或代理門店均可參與相關政府補貼計劃——打9折。“在門店購買手機的消費者可以按照商品折扣價后的10%打折,最高不超過500元。”
深圳線下門店補貼活動。攝/柴嘉
端午期間晚間的華強北柜臺一隅。攝/柴嘉
除了政府補貼外,運營商補貼也是電信運營商刺激線下消費的手段之一,可與政府補貼疊加。不過,多位手機代理商向記者表示,運營商補貼政策主要面向電信新用戶開展,補貼金額通常在800元以上,但消費者需購買至少為期2年的99元套餐才可以使用。同時,這一補貼政策僅針對22歲以上購買者開放。這也讓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放棄爭取運營商優(yōu)惠。
線上渠道方面,在王吉平看來,隨著人口密度越來越高,電商在手機銷售中的占比也會愈高,不過,從中國市場角度來看,即便618已經發(fā)展十多年,手機在電商渠道銷售的比例依舊在30%-50%內,未來可能更需要“線上+線下”的緊密結合。
郭天翔也認為,在整體市場需求恢復有限的情況下,此次618各廠商還是以加大促銷來增加吸引力。各品牌在618期間資源會對線上渠道傾斜更多,但以傳統(tǒng)線下渠道為主的廠商依然在線下占據(jù)更多份額。郭天翔預計,上半年手機市場仍會維持小幅增長恢復,但下半年市場情況或將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這也意味著,若與去年持平,那么今年的618大促或也難以刺激智能手機需求出現(xiàn)明顯回升。根據(jù)去年同期數(shù)據(jù),2023年618促銷季的智能手機市場實則是走低態(tài)勢。IDC數(shù)據(jù)顯示,在2023年“618”年中大促期間,即便在廠商與電商平臺雙重優(yōu)惠補貼,且力度較大的情況下,智能手機銷售同比下降幅度仍超過5%,消費者需求持續(xù)低迷。
不過,也有分析師持更樂觀態(tài)度。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Ivan Lam認為,“非蘋果品牌通常在一年內推出兩輪新產品,當前大多數(shù)手機品牌,特別是中國的手機品牌已經完成了上半年的產品迭代,在 3 月至 5 月期間推出了各種價格范圍的新產品。許多中國手機廠商將在618期間推動中低端產品的銷售,包括清庫存,因此2024 年二季度中國市場手機出貨量有望出現(xiàn)個位數(shù)的增長。”
此外,相比往年手機廠商從大促開始到結束都積極地預熱成績、發(fā)布戰(zhàn)報,今年雖然各頭部廠商仍有發(fā)布,但明顯要低調不少。截至6月19日上午,小米、OPPO、榮耀、魅族、努比亞等手機品牌相繼發(fā)布戰(zhàn)報,但均對銷量數(shù)據(jù)閉口不談,更多的是公布某款機型在同段位機型中的銷量排名,或與去年同期相比的銷量增長數(shù)據(jù)。
而非頭部廠商的others們戰(zhàn)報則更加冷清。以中興通訊旗下的努比亞手機為例,去年其618的戰(zhàn)報還公布了在天貓、中興商城、抖音等多平臺的數(shù)據(jù),今年的戰(zhàn)報就只公布了其在京東平臺的銷量唯一一項數(shù)據(jù),可見銷量情況慘淡。
蘋果降價施壓安卓廠商,集體降價打響價格戰(zhàn)
此外,去年華為重返國內手機市場后,拿回了一部分曾屬于自己的市場份額,也占據(jù)了其他手機品牌的市場。IDC一季度跟蹤報告顯示,華為自去年8月底回歸以后,今年第一季度已經并列中國市場第一,同比增幅超過100%。
走訪過程中,多位渠道商向記者反映,相比其他品牌的手機,華為確實是目前國內手機品牌中的“硬通貨”,“無論是新款發(fā)布前還是發(fā)布后,和其他牌子相比,華為賣的最好,部分機型有時處于缺貨狀態(tài)。”
華為的回歸也確實分食了其他手機品牌的市場。郭天翔向南都·灣財社記者分析,從去年回歸以后,主要以Mate60系列,Pocket2 和Pura70系列等旗艦系列為主,受到華為影響最大的是蘋果。中端Nova12系列,尤其是5G版本貨源并不多,所以對于其他中國廠商的影響暫時有限。
本次蘋果在大促之前的率先降價也創(chuàng)下其史上最大一次降價。以電商平臺的價格來看,iPhone 15的標準款起售價大概為5199元,iPhone 15 Plus起售價5699元,iPhone 15 Pro最低5999元……與去年9月份新品預售價格相比,新品iPhone 15降價最高超過2000多元,相當于平均預售價格的七五折。
多位分析師認為,蘋果的降價或給其他手機廠商帶來壓力,價格紛紛集體下調。“華為在618開始的時候并沒有什么價格優(yōu)惠,一般就是送個華為care。但是在競爭壓力增加的情況下,一直價格堅挺的華為也開始有了降價。”郭天翔表示。
早已進入紅海內卷階段的智能手機,仍在等待更吸引人的創(chuàng)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