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是個燒錢的行當,2024年年底,中國汽車領域的又一波關停潮再次證實了這一點。動輒數十億的融資并不足以支撐這些新品牌走下去,隨之垮塌的還有消費者對其產品的信任。那么,造車最花錢的地方是哪里?毫無疑問,最“貴”也最不能省的環節是測試和驗證。完整的新車測試和試驗系統的投入動輒數十億,一次風洞測試的成本就高達數百萬。
測試與試驗是汽車質量和品質安全的重要保證。就算是主流大車企,也仍然需要在新車測試和試驗上不斷投入,更新設備、根據車輛功能變化設置新的測試項目,以及開發和升級更有效的測試方式等等。
一汽-大眾整車動態防腐試驗中心和一汽-大眾吐魯番熱區試驗基地,前者所屬的農安試驗場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整車試驗場,總投資約20億;后者是歷時三年在干熱戈壁和百里風區之中建成的一座極熱干旱綜合性汽車整車試車場。
作為豪華品牌品質代表的奧迪國產車型,已經第一時間在這兩個實驗基地接受檢驗。除此之外,還在亞洲地區最大的寒區試驗場地—黑河試驗場地有必修項目。這些場地濃縮了世界上最惡劣路況和環境條件的測試,至少需要兩冬兩夏才能完成,且很多測試是現在流行的仿真測試所無法達到的效果。這也是被百年汽車制造歷史驗證過的不能省略的必須保證的開發周期。
并且,一汽奧迪的某些標準比德國更高:因為歐洲用戶的擁車場景是最低氣溫零下20度,國內有零下40度的場景,所以一汽奧迪做了重新的開發和調整平衡。
“一汽奧迪堅持給消費者帶來靠得住的豪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安全,為消費者打造具備豪華高品質的‘耐用品’,而非曇花一現的‘快消品’”。對于被吐槽新車推出的“太慢”,一汽奧迪方面認為,低于18個月的新車更迭速度確實難以做到,因為其違背汽車作為涉及人身安全的精密工業品的基本規律。
當然,“高品質”不僅是耐用耐久,也同時包含美觀顏值、豪華氣調等感官品質。但現在,很多品牌本末倒置,在沙地上建大樓,在短時間內消費者也以令分辨。在漫天狂沙的價格戰中,很多人預測豪華品牌的品牌溢價要被削平了。但時間或將證明,泥沙俱下的盡頭,其實才是是吹盡狂沙始到金的真章。
01
48個月和30個月的區別
過去幾年,國內汽車業創新的速度讓全球車企側目,但不斷縮短的開發周期也隱藏風險。畢竟品牌的成敗系于品質,而品質需要足夠的時間去打磨和鑄造。
以奧迪的開發流程為例,其采用了PEP 48個月的開發流程,相比于部分新勢力的30個月趕工開發流程,其中多出了長達6個月的零部件與整車質保認可時間。而一汽奧迪整套的產品試驗驗證周期更長,涉及車輛性能先進、可靠和安全性的測試,其中有多項試驗的標準已成為國內最高標準,還有近十項是國內特有的試驗內容。這些測試都在一汽大眾“一場兩站”(長春農安中心試驗場、黑河寒區試驗場、吐魯番熱帶試驗基地)的試驗體系里進行。
作為一汽奧迪的特色試驗,整車水管理試驗可以說是“極限虐車”的水平。測試工況的嚴苛程度遠超用戶實際使用場景,其中淋雨測試時長到1600min,冷凍試驗則需要對整車進行持續8小時反復3次的高強度噴淋及超低溫冷凍,在整車表面冰層厚度達2mm的情況下,驗證整車電子設備在低溫下的流暢運行度,以及四門兩蓋及后視鏡能否正常開啟。據悉,目前多數國內主機廠并不在開發階段進行單獨的水管理試驗。而一汽奧迪的這項測試遠超國家標準,已成為行業內最高標準。
其他國家最高標準的測試還包括一系列疲勞試驗。在這類測試中,需要對座椅表面進行4萬次的摩擦試驗、以用戶加車輛總重2.5倍的重量和3Hz的頻率上下壓縮彈簧至少35萬次,以及對門蓋進行高達十萬次的開合測試。這些測試覆蓋到整車的每一個細微零件,試驗強度和種類也遠遠高于正常用車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僅一個車門,就要經歷疲勞試驗、剛度試驗、防腐試驗等多項試驗,甚至要對車門邊緣的黏膠進行高強度的抗腐蝕測試。
在吐魯番中交火焰山試驗場,一汽奧迪的每一款車型在投放市場前,都要在這個“魔鬼”基地進行兩項極為苛刻的測試,分別是大氣暴曬及整車熱安全試驗和揚塵密封試驗。其中第一項是模擬用戶在極端高溫氣候下用車的場景,充分驗證車輛的抗老化性能、可靠性以及運轉品質。按照奧迪的標準,高溫情況下車輛暴曬試驗必須經過兩個夏季,共18個月的測試周期。在兩年內,每周度還會對車輛狀態進行定期檢查,試驗結束后沒有變形、開裂、色差等問題,才說明零件的結構設計、材料是合格的。這也解釋了為何一輛奧迪標準的車不可能如某些新品牌一樣速成。
如果說大氣暴曬及整車熱安全試驗是對車輛施以“酷刑”,那么揚塵密封試驗則是對人(試車員)和車的雙重“折磨”。在50攝氏度的極端高溫、強于中國主要城市3倍以上光照強度、極度干旱、漫天黃沙的戈壁荒漠,車輛需行駛2000公里,經歷開窗、緊閉車窗、反復開啟關閉門窗等狀態下的試驗。僅為了測試大燈在嚴重揚塵環境中是否進灰,就需在塵土飛揚中疾馳200公里。
此外,在農安試驗場的耐久強化試驗區,一汽奧迪的新車需要在10周內完成16種特殊路面的8000公里耐久性測試;在耐久交變試驗區,則需要連續8個半月,人停車不停,日夜進行7×24小時的總計10萬公里的行駛。這個試驗區1:1復制德國大眾埃拉試驗場EVP試驗區,濃縮了全世界最惡劣的路況。以上兩項測試都等同于普通工況下行駛30萬公里。
一汽-大眾整車動態防腐試驗中心在農安試驗場揭牌投用,總投資1.5億元,歷時兩年多建設。該中心補齊了一汽-大眾整車試驗研發的最后一塊拼圖,一汽-大眾至此具備了全部整車耐久試驗項目的測試能力。
以上所有這些試驗就像是“豌豆公主”的挑選過程,全部完成至少需要兩冬兩夏。試驗結果將反饋到開發環節中,工程師們還需要時間對產品進行針對性的完善,以保證最終在生產線上投產的每一輛奧迪車都既有鋼筋鐵骨的安全感,又有“繞指柔”的舒適體驗。
最新一款接受“一戰兩場”試驗的產品是剛上市交付的奧迪新A3L,新A3L不僅經歷了包括在吐魯番歷時2年炙烤在內的所有“特種兵”級別的試驗,而且在制造工藝和豪華細節上也成為一汽奧迪新的高度代表。新A3L采用了奧迪下一代全新設計語言,S3同款前后外觀設計,RS 6 Avant頂級性能車同款設計細節。特別被提及的是一項被稱為“銳棱技術”的特殊工藝,它讓奧迪的棱線保持了其他品牌難以擁有的銳利線條。
此外,為了保證關鍵擰緊點能擰得精準,一汽奧迪甚至投入了200多套瑞典和德國進口的高精度擰緊設備,來匹配奧迪嚴苛擰緊工藝要求。一汽-大眾青島工廠的工程師表示,一輛A3L全車至少有307個擰緊點,每一個都不能放松。“比如剎車油管擰緊,我們嚴格遵循奧迪14Nm工藝要求,力矩過大會破壞長期密封性,過小可能導致松動漏油。”他透露,所有的擰緊數據存檔長達15年。
材料選擇上,新奧迪A3L也突破了業界對于這一級別豪車的用料認知。在車身側圍B柱、底部后縱梁、中央通道等關鍵區域采用了熱成型鋼板,整車應用率在30%左右,領先于同級別其他車型。這種鋼板強度可達1500MPa,每平方厘米能承受15噸以上的壓力,相當于3頭成年大象的體重。
02
對抗“快消品”陷阱
一汽奧迪的新車試驗標準都是以整車全生命周期內都保持高性能為基準的。比如“保證產品15年內外飾零部件表面質感無變化”“試驗強度相當于用戶使用15年行駛30萬公里”“模擬車輛15年使用壽命的戶外陽光情況”“3年不腐蝕和12年鋼板不銹穿”等。官方數據顯示,一汽奧迪每款車型的累計測試超過300萬公里,這個距離可以從南極到北極往返幾十次,新車測試時間往往會長達兩年。可想而知,這類試驗顯然都是無法速成的。
但在某些新品牌看來,新車的試驗驗證是完全可以走“捷徑”的。事實上,近些年來,隨著新品牌以外包式開發推出“速成產品”,并選擇頻繁迭代的方式營銷,汽車正在偏離正常制造業產品的定位,被披上了“快消品”的外衣。這種看起來頗具科技感的定位,事實上卻消解了汽車作為“高價值耐用品”的真正價值內核,是誤導消費者的營銷“陷阱”,也造成維權事件頻發。
隨著市場洗牌的加速,消費者的購車理性正在回歸,對于品質保障的重視也必將提升。尤其是豪華品牌,目前已經迎來真正的轉型競爭。在新品牌不斷暴雷帶來的擔憂中,傳統豪華車企的體系能力和體系保障再度被凸顯。畢竟無論智能化還是新能源的技術比拼,都是建立在高起點的品質和性能保障基礎上的。沒有這一基礎,無論多么炫酷的科技,都是空中樓閣,保質期堪憂。
2025年開始,一批擁有一汽奧迪全新價值內涵的新產品將陸續投放市場。未來三年,一汽奧迪將堅定施行“燃油+電動”雙線領跑的產品戰略,基于PPC+PPE兩大全新平臺,陸續推出全新奧迪Q5L、全新奧迪A6L等近20余款重磅新品。而每一款新車都經歷了火焰山的炙烤、黑河零下30度的極寒考驗,以及農安試驗場濃縮了全世界最惡劣路況的8000公里耐久性試驗,讓用戶在放心的基礎上享受科技帶來的驚喜。
在今年11月的廣州車展上,作為新一代產品的代表,全新奧迪A5L、奧迪Q6L e-tron家族以及奧迪RS 6 Avant GT齊齊登場,無疑成為車展上的最大亮點。其中,作為源自奧迪全新PPC平臺的首款車型,全新奧迪A5L在車展上進行了全球首次亮相,奧迪Q6L e-tron則是全新豪華電動車平臺PPE平臺上的首款車型。
如此長周期的開發節奏能否跟得上汽車“快消品式”的競爭?合資品牌在過去幾年不斷被這個問題耳提面命。在很多人看來,在這種心理壓力下,仍如一汽奧迪般仍堅持48個月的“專家級造車”的技術沉淀及嚴苛標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汽奧迪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其實并不難,因為這并不是一道選擇題。汽車過去不是、現在也絕不應該是快消品。面對900萬用戶,一汽奧迪的答案從來沒有變過,賽道也從未偏移過,所以才會在過去三年在提高品質和持續創新兩條路徑上重金投入。
有業內評論說,當某些新品牌將大筆資金燒在營銷上,最終倒在產品變現的半路上時,一汽奧迪的錢都花在了全新一代產品的研發、數字化智能化生產流程的升級、更嚴苛的試驗驗證和品質保障標準,以及增加用戶的獲得感上,這種愛惜羽毛的戰略終將筑起更高的技術護城河,在下一階段競爭中顯示出獨有的優勢。
需要提醒的是,在來自政策層面的新風向中,已明確提及要整治不可持續的“內卷”式競爭。這意味著,作為“卷王”行業的汽車業將回到正常軌道,而豪華品牌或將率先邁入全新的競爭秩序,對一汽奧迪及其新舊競爭對手而言,比拼刺刀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