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工業的歷史長河中,重慶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是客車制造業,重慶不僅孕育了第一輛國產公交客車,還見證了無數品牌的興衰更替。重慶恒通客車,便是這段輝煌歷史中的一個縮影。
早在1939年,重慶公共汽車修理廠應運而生,這便是恒通客車的前身。40年代,重慶已涉足大型客車的生產領域,為中國客車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1年,“解放號”長頭木質車身客車的誕生,標志著重慶客車制造技術的初步成熟。而1960年,國內首輛燃氣客車的問世,更是讓重慶客車總廠(原重慶公共客車修理廠)成為燃氣客車領域的先行者。
進入80年代,重慶客車總廠憑借強大的實力,成為國內城市公交運力的重要供應商。1985年,基于羅曼卡車改裝的我國第一臺鉸鏈客車問世,廣受市場好評。彼時,川渝地區的客車制造業如火如荼,重慶客車總廠與山花客車、長嘉客車等品牌共同構成了西南客車制造業的繁榮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90年代中后期,重慶客車總廠開始陷入經營困境。盡管有重慶公交的大力支持,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重慶客車總廠還是難以獨善其身。為解決困境,企業曾嘗試與泰國企業合作,但并未取得長久成效。隨后,摩托車制造企業力帆和客車行業龍頭鄭州宇通客車先后入局,試圖通過并購重組助力重慶客車總廠走出困境,但均以失敗告終。
2006年,企業更名為重慶恒通客車有限公司,并決定深耕燃氣客車這一細分領域。隨著柴油價格的攀升,油改氣成為商用車領域的大趨勢。恒通客車憑借在燃氣客車領域的技術優勢,迅速占領市場,到2009年,其燃氣客車已占據市場70%的份額,并遠銷全球20多個國家。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清潔能源客車從燃氣客車向電動客車過渡,恒通客車未能緊跟時代步伐,逐漸失去了市場領先地位。
2016年,恒通客車因補貼問題被重罰,再次陷入困境。2018年,其銷量幾乎歸零。2019年,來自湖南株洲的中車電動客車公司完成了對重慶恒通客車的收購。中車電動,作為央企中國中車旗下的子公司,由生產電力機車跨界進入電動客車行業,為恒通客車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如今,重慶恒通客車已成為重慶中車恒通汽車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而重慶中車恒通公司的大股東則是中車時代電動汽車公司。2019年,中車恒通在重慶投資20億元,建設年產4000臺新能源商用車的生產線。恒通客車品牌雖然逐漸淡出國內客車市場,但其在中車電動旗下的生產基地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2020年,中車電動客車公司以5877輛的銷量,成為國內第七大客車品牌,年度增長率高達67%,排名行業第二。
重慶,作為中國客車工業的搖籃,曾創造了無數行業第一,也見證了恒通客車等品牌的輝煌與隕落。盡管時過境遷,但那段輝煌的歷史和無數品牌的故事,依然值得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