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電 (裴國榮 韓冰 袁杰)“此前聽了很多雄安新區的故事,但親眼見到這座城市還是很震撼,這里的‘無廢’理念充滿了智慧和妙想。”29日,北京交通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劉儀觀摩雄安新區首個采用3D打印技術正在建造的“雄安之翼”大劇院時驚嘆道。
“雄安之翼”作為雄安新區的新地標性建筑,正在拔地而起,而它的紅色“雙翼”正是3D打印而成。
“3D打印技術能精準構筑建筑主體,可大幅減少傳統施工中的建材浪費和建筑垃圾。”“雄安之翼”承建方、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雄安容東項目總工程師黃龍稱,該技術可將廢料產生率降低至行業平均水平的40%以下,生動詮釋了“低碳”與“無廢”協同推進的雄安模式。
圖為高校師生參訪“雄安之翼”大劇院的3D打印演示現場。符娟 攝
第三個“國際零廢物日”前夕,首都高校雄安新區“無廢城市”研學活動舉行。當日,來自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師生走進多個“無廢細胞”點位,全方位感受雄安在“無廢城市”建設中的創新實踐。
“雄安新區是全國首批‘無廢城市’試點,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在大規模開發建設過程中,從規劃初期即融入‘無廢城市’理念的試點城市。”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土壤固廢輻射管理組組長孟建偉稱,新區致力于在多場景構建“無廢細胞”集群,截至2024年底已開展建設各類“無廢細胞”633個,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無廢城市”建設格局。
圖為參加研學活動的師生在雄安新區拍照留念。馬文杰 攝
走進河北雄安光大生態產業園,環境優美的“花園”之下竟是一座地下垃圾焚燒處理廠,排氣的煙囪也搖身一變,成為高達120米的觀光塔。
“將垃圾焚燒設施與景觀綠化相結合,化‘鄰避’為‘鄰利’,是我們一大亮點。”河北雄安光大生態產業園工作人員馮朝明介紹說,產業園外觀是一個花園,設施循環冷卻水與地面景觀水體相結合,形成山水林草微環境,實現雄安新區“全域、全程、全口徑”固廢集中處理的工業功能與外圍環境的和諧共生。
圖為高校師生參訪河北雄安光大生態產業園垃圾投料演示。王博睿 攝
據介紹,自2019年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雄安高度重視“無廢宣教體系”建設,編制了全國首套“無廢城市”主題教育讀本。今年,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聯合北京大學建立“雄安無廢城市與未來科技”課程體系,用多種學科視角探索未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成效顯著。
“此次研學深刻感受到了雄安‘無廢細胞’正在養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輔導員李碩稱,從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規劃展覽中心到光大生態產業園的隱藏式地下垃圾處理實踐,從容東片區環衛設施北停車場創造性采用“地埋式停車場”設計到劇村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的科技賦能,雄安“無廢城市”建設讓人耳目一新,也充滿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