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搬遷南亞:聯想計劃印度PC全本土制造的背后
近日,聯想在Lenovo TechWorld India 2025上宣布重磅戰略:未來三年內實現印度市場PC的100%本土化生產,并同步推進AI服務器與超級計算機項目的落地。這一決策不僅是全球供應鏈重構的縮影,更折射出跨國科技巨頭在區域政治經濟格局中的戰略博弈。
一、關稅壁壘與供應鏈重構:全球PC巨頭的避險邏輯
美國關稅政策是推動聯想加速印度布局的核心因素。作為中國科技企業,聯想在美國市場面臨20%關稅壓力,其墨西哥工廠亦被加征25%關稅。2024年財報顯示,聯想北美市場營收占比達23%,關稅成本已吞噬近5%的凈利潤。對比之下,印度不僅勞動力成本較中國低15%,還通過"印度制造"計劃提供最高16%的生產補貼,疊加東南亞與中東市場的關稅優勢,成為理想的避險選項。
二、AI賽道的新戰場:從服務器到超算的全鏈布局
聯想的印度戰略絕非簡單的產能轉移。據悉,其將于4月投產的本地治里工廠,年產能涵蓋5萬臺AI服務器及2400臺GPU服務器,直指印度蓬勃發展的數據中心市場。與此同時,聯想與印度出行巨頭Ola合資打造的超級計算機,將承載7000億參數大模型的訓練任務,劍指AI算力本土化。這一組合拳既順應印度"國家AI戰略"的政策紅利,亦為其全球AI業務構筑新的增長極。
三、地緣政治與商業環境的雙重考驗
印度市場的吸引力與風險始終并存。一方面,其15%的PC市場增速與200億美元的2027年規模預期,為聯想提供廣闊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數據中心電力短缺、67%的電子元件依賴中國進口,以及嚴苛的外資監管政策,都可能成為隱性障礙。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3年外資企業因稅務與合規問題被罰金額同比增長42%,聯想需構建更穩健的風險對沖機制。
四、區域經濟格局的連鎖反應
聯想加碼印度制造,可能引發連鎖效應:其一,推動中國臺灣、韓國等供應鏈企業跟隨投資,形成新的區域產業集群;其二,加劇印度與東南亞國家在科技制造領域的競爭,越南、泰國等國的稅收優惠政策或將面臨重新評估;其三,對戴爾、惠普等競爭對手構成壓力,迫使后者加快本土化布局。
在這場全球供應鏈的遷徙游戲中,聯想正以印度為支點構建新的戰略平衡。但如何平衡成本優勢與風險管控,如何在技術自主化浪潮中保持供應鏈彈性,將是檢驗其全球化智慧的關鍵命題。當世界工廠的接力棒在亞洲大陸傳遞,中國科技企業需要更審慎地審視每個戰略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