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擔心將來找不到工作
所以我們從小學起就被教育要好好念書,備戰高考
但等到我們好不容沖進大學之后
卻漸漸發現事情并不是這樣
985、211等名校畢業生照樣也有找不到工作的
或者說是找不到理想工作的
所以大家開始普遍選擇一條更卷的路,“刷”學歷
既然本科不夠,那就碩士來湊
如果碩士不行,那就再上博士
博士,說出去多有面子
仿佛只要打上了這個標簽
就沒人敢再質疑我們的能力
但到最后,博士畢業還是得直面找工作問題
所以,博士畢業究竟能找到什么樣的工作呢?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讀博也是一種“賭博”,賭的正是未來。對于成功者來說,讀博好比一架飛梯,人生自此可以直上青云。但對于失敗者來說,讀博可能是一池泥潭,人生自此越陷越深,永無出頭之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一段長達四十年之久的經濟高速增長期,而博士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群體也充分享受到了時代所帶來的紅利,不僅生活體面、收入頗豐,還能受人仰慕,無疑是當之無愧的“寵兒”。
不過隨著當今社會快速發展,各個行業趨近飽和,對人才的需求已經大不如前。而與之相反的是,博士招生和就業的競爭卻在變得越來越激烈。
一個客觀事實是,每年報考博士的人數一直在持續增長。如1978年恢復招生后新招的第一批博士總共只有18人,而截至目前,全國博士招生已經創紀錄達到15.33萬人。毫無疑問,更多的人往往會意味著競爭,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招考上,也會直觀體現在就業上。
來源:教育部、封面新聞
而我們家里年邁的父母,沒有上過多少學的爺爺奶奶恐怕都無法相信,堂堂博士,居然也會像專科生、無業青年一樣面臨“就業難”的問題。
所以,問題到底出在了哪里?我們年輕一輩的博士又該怎么做呢?
PART 1自我的合理定位
很多人讀了博士,看了很多書,但并不清楚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能做多少事情以及自己能做什么事情。甚者,連‘為什么要讀博’、‘讀博出來以后要干什么’都不清楚,只是身邊人都在說讀博好,然后自己就跟著大流去讀了。
如果符合以上這幾條,那么恭喜你,大概率是讀書讀傻的那種。
讀書學習確實能增加我們的知識,提高我們的智力,但讀書讀多了也確實會將自己的思維局限在某一領域或者一個很小的事物范圍內,逐漸與實際脫離。
相對而言,理工科重實踐,文科生多空談理論,所以文科生在這塊問題更大。有時候不得不說,正是文科魚龍混雜的特性,才使很多不適合讀博的人混進了博士群體中。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和合理的定位。
弄清讀博的初衷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讀博到底是為干啥。從這個學位設置的初衷來看,博士主要是為做科研工作的,具體的某一領域內拓展人類認知。
但事實是,絕大多數人還是做不了這種開拓性工作的。所以,每年都會有不少博士放棄本行,轉投其它專業尋求工作。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擴招,更是放大了這一問題。
但是很多人讀博士的初衷并不是追求在知識領域上探索,而不過是為了將來找工作方便。這一初衷也就決定了,大家不會太關心學什么,只能注意到學成之后得到什么。
但問題是,要想得到那些想要的東西,我們得先學成。在這里所說的“學成”并不是單指拿到博士畢業證、學位證,而是真真切切在某一專業、某一領域上具備研究能力。
有這個能力,無論我們是在高校做科研,還是在單位做工作,都不會有問題。相反,則會問題很多。
調整心態與預期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許多名校的博士生之所以會找不到工作,主要原因還是他們找不到理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