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演講時表示,近日vivo已經成立“vivo機器人實驗室”,正式進軍機器人行業。
這并不是一時興起。全球手機行業已經進入發展成熟期,想要尋求更好、更可持續的發展,就要打開智能生態的大門。
在AI大模型浪潮下,智能終端產業正迎來一系列新機會,AI眼鏡、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等,都是當下備受關注的新應用場景。雖然這些行業此前已經發展多年,但倘若不是大模型帶來的泛化技術提升并實現“智能涌現”,這些終端可能不會那么快迎來發展加速期。
但多條腿走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歷史上從不缺乏盲目跨界最終失敗的案例。面對旺盛的市場機會,如何立足既有技術優勢和場景能力,適當復刻并擴充業務范疇,是一門需要深入權衡的藝術。
雖然目前vivo最為大眾知曉的是手機業務,但手機與機器人產業之間實則有極強業務關聯性,甚至基于多年來在手機端的研發設計經驗以及供應鏈積累,將能力復刻落地到機器人行業,反而會讓vivo更具備競爭優勢。
除此之外,如此構建起的智能互聯生態,也會成為vivo面向下一個AI技術時代的核心競爭壁壘。
那么vivo進入機器人市場,到底有幾分底氣?
從手機到機器人:業務連貫延伸
手機作為近二十年來重要的人機交互入口,如今已經成為前沿科技一種高度集成化的落腳。
伴隨通信技術和計算處理技術發展,如今的手機早已脫離最早的通話功能,逐漸加入音視頻播放、網頁瀏覽、移動支付、短視頻等功能,由此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大模型能力加持下,未來手機也將成為人類的“智能助理”,持續深入參與到人類的生活場景中,甚至能夠幫助人類解決一些數字世界中高頻但相對簡單的問題。
而vivo對進入機器人市場的定義為聚焦消費級市場,覆蓋個人和家庭場景推出產品。胡柏山在演講中透露,未來愿景是將機器人應用在家庭服務、養老、醫療健康、教育等多個領域,“既能干好活,還能很懂你”。
從這個角度看,其手機與機器人業務未來能提供的價值具備高度一致性:二者無論從產業鏈還是功能定位來說,屬于智能終端在物理世界的連貫延伸。手機承載了個人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偏好,個人和家庭機器人則輔助完成相對復雜、需要從物理世界推進的工作。
不難發現,不同于此前手機廠商探索跨界造車的路線,vivo選擇從手機到機器人的路線,核心是從“為人服務”出發,尋求持續為人提供更高價值和更多能力的產品,而非盲目跟風。
雖然目前手機產業鏈與汽車產業鏈公司之間存在一定交集,但行業競爭已經十分激烈,且汽車與手機在場景上的連貫性并不如家用機器人——這也體現出vivo的戰略聚焦。
只是目前階段,機器人行業還處在發展早期。即便在行動能力方面已經可以令人驚嘆,但要談及商業化落地,仍有一段距離要走。雖然今年來,無論國內外都有機器人“進廠打工”的實例出現,但工廠場景相對固定化,并不意味著機器人很快可以實現通用性。
其核心是AI能力與機器人能力之間仍需要進一步深化融合,此外,機器人也需要找到更具規模化的場景落地,實現從技術到場景的完整閉環,持續訓練和優化軟硬件能力,才能真正推動機器人行業大規模發展。
手機或許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基石。
胡柏山分析道,過去幾十年,手機行業可以說是新產業的“孵化器”。當前的AI和機器人,分別代表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頂尖技術成果,但兩個世界尚處于相對獨立狀態,未能完美聯接。
“手機行業有著最大基數的消費人群、最前瞻的技術生態、多元的應用場景。機器人是手機行業的未來,它將成為聯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且依舊會遵循以人為本、回歸用戶場景創造極致體驗的價值準則。”他進一步指出,計劃通過“漸進突圍、沿途下蛋”的路徑,讓技術走出實驗室,走進用戶的真實生活,回歸場景,解決痛點,迭代產品。
由此,手機業務可以作為vivo機器人業務的前端試驗場,其全球5億用戶可以提供豐富的端側智能數據與場景,幫助機器人在家庭場景化服務中提供訓練基礎,更快形成一定程度上的通用性。
智能化深水區:打造多端生態壁壘
這也顯示出,進入AI時代,單一硬件智能化快速演進過程中,“群體”智能也在暗流涌動。
在中短期的未來,手機依然是人們智能生活的重要中樞,但圍繞手機產生更大范圍連接的多類型智能終端,將與手機一并構成未來智慧生活的關鍵。
在今年博鰲現場,vivo還展示了MR設備階段性成果——混合現實頭顯。這意味著,vivo在加速構建覆蓋產業鏈-技術鏈-商業化場景的智能生態閉環。
胡柏山介紹,vivo進入機器人行業,是聚焦孵化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不做全身硬件,讓機器人可以“看得懂場景,聽得懂需求,給得了回應”。
拆分來看,“大腦”無疑是指AI大模型,“眼睛”則可以涵蓋各類傳感器、攝像頭、眼鏡——這些恰恰是vivo在30年發展過程中持續沉淀的能力。
2018年vivo建立人工智能全球研究院,此后就在持續迭代手機智能化相關產品;2023年推出自研通用大模型矩陣——藍心大模型BlueLM。目前,vivo的AI團隊已經有1000余人——這些是其構建機器人和手機“大腦”的核心。
影像更是手機廠商長期以來激烈競爭的領域,對此,vivo不僅從傳感器層面,甚至通過自研芯片、疊加軟件AI能力等方式持續優化;MR頭顯則是深入到三維空間計算領域——這些是“眼睛”的重要組成。
正如胡柏山所言,vivo選擇造家庭機器人的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技術復用性,用戶場景連續性,產業共榮理念。